image
20171218陳碧芬/台北報導

境外結構商品 年減近3成

image
境外結構型商品市場流通金額變動

 外銀台北分行主要銷售業務的境外結構型商品,下半年交易水位明顯下降。不同過去穩定成長,截至今年11月,市場流通量減少至約新台幣1,676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8%。

 外銀主管分析其中有兩大因素,一是結構型商品以連結股權、匯率和利率共三大交易類別,今年「前9局」全球股市熱鬧滾滾,吸收部份專業投資人的資金,第3季下半期出現衝勁鈍化,連結商品的變動空間縮小。

二是國際匯市今年意外狀況多,美元在一片看好中走弱,歐元卻在大家看衰時強力爬升,人民幣又在5月突然表態,連結匯率的商品很容易碰到警戒線,發行機構連續招回在外流通商品,並採取「邊看邊走」的彈性策略,不再馬上訂價重新發行。

 境外結構型商品的買家除了私人銀行高資產客層(淨資產超過台幣3,000萬元的專業投資人),就屬法人機構,包括金融業及企業戶和銀行OBU境外法人戶。外銀主管表示,金融商品投資需視大環境變動而定,但若台灣境外結構型商品市場最大規模僅至去(2016)年6月的2,355億元高峰,恐怕會影響後續外銀參與台灣市場的評估。

 瑞銀和英商巴克萊銀行,向來是台灣結構型商品市場的活躍業者,加上歐系銀行的法國巴黎銀行、法國興業、東方匯理等,自巴克萊銀行撤出台灣以來,美商花旗集團今年在市場竄出,以花旗環球證券及花旗銀行台北分行兩個子機構交易,美系摩根史坦利銀行亦有按比例發行。

 亞洲銀行部分,目前較大宗是新加坡商星展銀行和星展銀行(台灣)合作發行和代理,第4季發行許多人民幣計價的股權連結商品,近乎是人民幣商品最大交易銀行。

至於原本也在市場試水溫的ANZ澳盛集團、澳盛(台灣),去年起即因業務移轉或停止發行。澳盛主管透露,基於法人客戶的需求,已規劃2018年將重返結構型商品市場,在澳盛台北分行及台灣子行的雙軌發展下,有機會開發更多以澳幣計價的商品在市場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