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71218■文/岡田英弘

明朝嘗試抵禦各方外患

多元民族融合的中國文明(九)

image
▲豐臣秀吉。 (本報系資料照片)
▲大埔石刻記錄明代沈有容將軍智擒倭寇史事。(本報系資料照片)
▲西元9世紀初日本天皇遣唐使船要到大唐留學、求法。圖為後人所繪《高野大師行狀圖畫》中遣唐使船穿渡汪洋的情形。(本報系資料照片)

抵達宣府東方土木堡的皇帝軍被兩萬人的瓦剌軍包圍動彈不得,六日遭到總攻擊,數十萬人戰死,明軍全軍覆沒。包括王振在內,所有從軍的大官和大將們都死了,而正統帝遭到俘虜。這就是「土木堡之變」。

當時的明朝正統帝只有二十二歲,年輕氣盛但處事魯莽。當時在宮廷裡最有權勢的是宦官王振,對於名譽的執著接近病態,煽動皇帝對瓦剌表現出不必要的好戰態度。成為明和瓦剌決裂的直接原因是,瓦剌使節團的人數問題。正統帝嚴格限制多達三千人的使節團人數,並且大幅削減給瓦剌的贈禮總額。這種挑釁的態度,激怒了也先。

接獲瓦剌入侵消息的正統帝和王振立刻決定親征,於八月五日,率領五十萬大軍從北京出發。皇帝親率的明軍出居庸關,經由宣府,於十月九日抵達大同。正好是也先的軍隊經過一番掠奪剛離開的時候,王振對戰火帶來的悲慘景象感到震驚,在恐懼的驅使之下返回北京,於二十八日抵達宣府。

然而,危險也追了上來。正當幾萬輛牛車隊載著皇帝和宦官的日用品緩慢前進時,察覺皇帝所在的也先騎兵部隊全速追趕。九月四日,準備從宣府出發的皇帝軍隊的殿軍受到瓦剌軍的攻擊,四萬人戰死。翌五日,抵達宣府東方土木堡的皇帝軍被兩萬人的瓦剌軍包圍動彈不得,六日遭到總攻擊,數十萬人戰死,明軍全軍覆沒。包括王振在內,所有從軍的大官和大將們都死了,而正統帝遭到俘虜。這就是「土木堡之變」。

也先太師打算利用正統帝做有利條件的交換,但北京立正統帝的弟弟景泰帝(一四四九-一四五七年)為新的皇帝,不打算迎回正統帝,和議也一直無法達成共識。失去耐心的也先太師在同一年秋天,再度入侵明朝領土,帶著正統帝包圍北京五日,但依舊沒有效果。結果,翌一四五○年九月,也先無條件送還正統帝。

正統帝以太上皇的身分隱居南宮,一四五七年,武清侯石亨等人發動政變,廢除景泰帝,再度擁立正統帝,年號從景泰改為天順,是為天順帝(一四五七-一四六四年在位)。

在正統帝的時候,為了防止瓦剌軍入侵而修建內長城,到了成化帝(一四六四-一四八七年在位)的時候,沿著河套的南緣興建長城。經過弘治帝(一四八七-一五○五年在位)、正德帝(一五○五-一五二一年在位),到了嘉靖帝(一五二一-一五六六年在位)之際,為了防止蒙古的俺答汗入侵,長城的東方一帶經過修築,終於成為現在所見的雄偉長城。

明朝從一開始就與北元對立,經過世代反覆地交戰,至隆慶帝(一五六六-一五七二年在位)之時的一五七○年,俺答汗的孫子把漢那吉向大同投降,達成和議。翌一五七一年,俺達汗被封為順義王,其他的首領也接受各自的封號,獲得獎賞。這個和議成功地大幅削減明朝的國防費用,國境貿易也因此繁榮。

萬曆帝(一五七二-一六二○年在位)期間的一五九二年,豐臣秀吉的日本軍突然入侵朝鮮國,前後七年擾亂朝鮮國全境(文祿、慶長之役)。日本軍在一五九八年豐臣秀吉死後隨即撤退,但前往救援朝鮮的遼東鎮的明軍,卻不斷地對朝鮮人施以暴行,朝鮮全國荒廢。

日本自七世紀建國以來,無論是對朝鮮半島或是中國都採取鎖國政策,連派出遣隋使或遣唐使的時候也不帶國書,完全沒有正式的交涉。經過蒙古於一二七四年(文永之役)和一二八一年(弘安之役)發動的二次戰爭,一三五○年春天,日本海盜(前期倭寇)襲擊朝鮮半島,從這次之後,朝鮮半島反覆經歷猛烈的災禍,直到在一三九二年朝鮮太祖王(李成桂)革命和同時間的足利義滿統一日本之後,終於回歸安定。

一五一一年,葡萄牙人占領麻六甲蘇丹王國,前進東亞。終於在一五一七年,葡萄牙船出現在廣州港,要求與明朝通商。明朝拒絕,但葡萄牙船在浙江省的雙嶼和福建省的月港等地,和中國人一起進行走私貿易

五四七年,明嘉靖帝任命右副都御史朱紈為浙江巡撫,取締走私貿易。朱紈於翌年進攻雙嶼得勝,關閉港口,但也因此得罪了仰賴走私收入的官僚和地方紳士,結果在一五四九年,朱紈自殺。

之後成為日本海盜(後期倭寇)首領的是王直。王直原本是鹽商,一五五二年襲擊江蘇省和浙江省沿海,造成極大損失。雖然稱之為倭寇,但其實主體是中國人,僅有少數日本人。王直以日本長崎縣五島列島的平戶為根據地,騷擾中國的東南部沿岸。

明嘉靖帝起用兵部右侍郎胡宗憲討伐王直,此舉奏效,一五五七年王直投降,一五五九年被殺。之後,僉浙江都司、參將戚繼光在一五六三年擊敗福建省平海衛(莆田縣)的海盜,自此之後海盜作亂的情況終於趨緩。中國將前述明朝對蒙古的攻擊,稱為代表北方蠻人之意的「北虜」,入侵東南沿岸的倭寇則稱為「南倭」。後來在一五九二年,豐臣秀吉的日本軍隊入侵朝鮮。(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