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0113

政府應加速網路時代法制政策的建構

 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10日在一場「與人工智慧共舞」的演講中,概括性的指出,「得AI者得軟體,得軟體者得天下」,為當前火熱的AI風潮添加新話題。而無獨有偶的,英特爾執行長科再奇(Brian Krzanich)也在拉斯維加斯的年度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開幕演說中,明白指出大數據浪潮(Flood of Data)已經來襲,數據正推動社會與經濟層面的改變。

 其實不待這兩位科技巨擘的發聲提醒,面對網路科技日新月異的創新突破,其顛覆性的影響已經不同程度的呈現在不同地區與不同領域。並且可以斷言,從歷史經驗和潮流趨勢來看,眼前人們所感受到的種種變化,其實就像是初階段的核能裂變而已。後端的全面引爆,還真不知道要把這個世界和人類帶到何種如幻實真的境地。

 做出這樣的推測,其實並非無稽之談的科幻,而毋寧是有其歷史經驗、脈絡可資參採。回顧人類從早年的農耕遊牧樣態,於十七、八世紀步入工業革命時代,首當其衝的就是傳統的手工業生產模式,被工廠機器大量生產所取代。史書記載,當這股工業生產浪潮席捲、取代傳統生產模式時,做為近代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就曾出現傳統手工紡紗製衣業者,憤而糾眾搗毀當地新投產的機器紡織工廠的案例。結果這些因工業化而導致失業的傳統業者,固然透過搗毀工廠而洩了一時之憤,但歷史證明,這種唐吉軻德式的情緒性反應,並無力阻擋、扭轉工業化的浪潮。

 相較於工業革命從英國發端,以迄漸次影響、改變全世界,整個歷程前後需要兩、三個世紀的時間。但是發端於廿世紀九○年代的網路革命,迄今也不過才二、三十年的時間,但其影響層面之廣與程度之深,無疑更甚於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然而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網路革命所帶來的衝擊影響,目前還只能算是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網路革命相較於工業革命,不只影響的速度快逾十倍,更重要的是其影響的面向,遠非工業革命時期的慢慢暈染所可比擬。不只各行各業都將因網路革命而帶來顛覆性的改變與挑戰,更特別的是,立基於網路無國界的特性,個別的國家或地區,連想要自外於網路世界都不可能。

 面對這樣的「變局」或「新局」,包括英特爾或和碩等業界人士,在專題演講中解讀處AI時代,面對大數據浪潮時,所可能出現的衝擊時,其實他們早已展開布局,俾能化危機為轉機,從轉機中找生機。科再奇在CES大展中宣布英特爾將與BMW、日產、福斯以及上海汽車等國際大廠合作,投入自駕車市場的開發,即為顯例。

 產業界面對大數據浪潮、人工智慧運用等新科技急於轉型的心態不難理解,但相對之下,非產業界,特別是各國的公務部門體系,面對這種變局,反應的力道不只是明顯不足,甚至是不理不睬的不當一回事。然而,當童子賢提醒目前很多「腦力粗活」的工作將會被AI取代,從而造成社會重新分工、職能轉換與階層流動等後果時,其實已經顯示不久的將來,目前公務部門的組織層級與職能分工,如屬重複性高可由AI來代勞的所謂「腦力粗活」,都有可能被既迅速、又精準的AI機器人所取代。

 不只是目前重複性高的工作有可能被AI取代,各國公部門體系還必須加快政策研擬和法規修改的腳步。消極的來講,是以防科技無節制的發展與運用,可能造成對既有社會體系,乃至個人隱私權益的衝擊或傷害,以及導引科技新創產業的發展。譬如建構一套無人車、自駕車的相應交通規範,或是對未來無實體貨幣等金融科技新樣態的市場遊戲規則制訂。

 除了消極的制訂網路革命爆發改變產業樣態的新遊戲規則之外,對於各國的公部門體系而言,它同時也將是一場彼此間的時間競賽。如果一個國家過時的法規不能與時俱進的修改,不只將使本國的新創產業無所適從,未來其他國家的新創產業還可援引網路無國界的特性,侵門踏戶的佔有本國的市場。

 面對這種近乎無國界的網路新興產業零和式的競爭樣態,如果我們的蔡總統和賴閣揆,缺乏這樣的認知和對策,則即使不亡國,台灣也將淪為跨國網路企業的「次殖民地」,並且無從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