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0114陳彥尹

指紋辨識已奠定基礎 人臉辨識將接力奮起

image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2013年指紋辨識在蘋果手機亮相以來,Android陣營也在各大品牌的旗艦機種上,先後推出指紋辨識方案。演進至今,在手機解鎖和行動支付等功能日趨普及的帶動下,拓墣預估2018年指紋辨識在智慧型手機滲透率將有望達六成,此外,指紋辨識已率先為生物辨識在手機和消費性電子領域上奠定穩固的基礎,隨著蘋果於iPhone X採用3D感測人臉辨識技術,將把生物辨識技術推向另一個高峰。

 事實上,3D感測技術早已應用在工業、醫療與農業等領域,而Google和微軟也早在智慧型手機、筆電與遊戲周邊設備等數位消費電子產品上採用此技術。然而,iPhone X是第一支成功將此技術與解鎖和行動支付結合的智慧型手機,蘋果身為手機產業風向標,勢必會讓Android陣營等同業競相推出相應產品與之抗衡,進一步帶起人臉辨識在智慧型手機的風潮。

 目前最先響應3D感測技術的機種為Vivo X 20/X 20 Plus,但與蘋果不同的是,此機種與北京曠視合作,技術上並不用額外配置紅外線模組,而是用既有攝影鏡頭模組搭配演算法實現。雖然硬體成本較低,但其精確度和效能自然也較不足,且透過平台運算方式,安全性勢必會受到質疑,因此Vivo X 20/X 20 Plus以及其他如小米Note 3等同樣號稱有3D人臉辨識的Android機種,仍舊保留後置指紋辨識方案,而3D人臉辨識技術目前也只能用於手機解鎖。

 綜合上述資料觀察,預期人臉辨識將會是繼指紋辨識後,第二個智慧型手機生物辨識技術的重大創舉。然而與指紋辨識一樣,人臉辨識同樣也必須將「活體」規格列為標準配備,不同於目前較成熟的2D人臉辨識,所以3D檢測等活體辨識技術將成為未來人臉辨識條件之一。

 事實上,Android陣營的聯想Phablet 2和華碩ZenFone AR等早已採用Google Tango的後置型TOF-3D感測模組,功能卻只侷限感知空間、深度測量與動作追蹤等,以進一步實現AR應用,這與iPhone X的True Depth前置3D鏡頭有相當大的差異。由此可知,未來具備人臉辨識功能的智慧型手機,除了需配置額外的3D感測模組外,其感測技術必須具備高精準度,才能滿足行動支付等應用的需求。

 此外,若想以人臉辨識完全取代指紋辨識,3D感測模組將會是智慧型手機上必備的技術,但也會增加額外成本,對手機業者來說是不小的負擔。這也是為什麼蘋果需推出Animoji此App應用,以最大化其3D感測模組價值,相信未來蘋果會繼續開發出更多相關應用。

 至於對手機售價和成本相對敏感的Android陣營而言,要想極大化3D感測價值,勢必需提供讓消費者「買單」的App應用,讓消費者認同此規格的手機能帶來指紋辨識無法實現的體驗。而與iOS不同的是,Android相關App則是透過Open Source作法,所以如何兼顧資訊安全,同時將關鍵生物資訊開放給外界使用,將會是Android陣營需思考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