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0317■記者陳秀蘭

冷戰舊思維 擋不住民心走向

[新聞分析] 冷戰舊思維 擋不住民心走向

image
▲2016年9月12日,民眾手拿「兩岸一家親」標語。(本報系資料照片)
(設計畫面,本報資料照片)

為了回應大陸31項惠台措施,行政院昨天大陣仗召開記者會,提出4大方向與8大策略的強台策略,但檢視內容,39項因應對策,仍不時流露出敵意對抗與反制的冷戰舊思維,且行政院會端出這方案,也是被激出來的。但儘管如此,只要出發點是為人民,有利台灣,兩岸競爭其實也很好。

其實,前天大陸全國政協閉幕時,中共黨刊揭櫫習近平引領新時代的對台工作思想,就提到「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大陸發展進步」,更提到「台灣問題的解決,是兩岸綜合實力較量的過程,根本上取決於大陸自身發展進步。」。

顯然,大陸已意識到兩岸綜合實力較量才是解決兩岸關係的核心,惟有大陸持續發展進步,才能不斷增強對台灣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更利於促進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對普羅的小老百姓來說,所求的就是一個安居樂業之所,有人說大陸對台工作新思路,已進化到爭取民心的境界了。也的確,只要是好的政策,人民就會感受到,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但反觀蔡政府,從520執政以來,只在意神主牌,去中國化、意識型態之爭,不僅令兩岸關係陷入僵局,也導致台灣投資環境千瘡百孔,從缺電、缺工、缺水、缺地再到缺才,投資環境的惡化,讓企業根留台灣都困難,連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文淵都忍不住感嘆,「台灣環境不敢投資」。

企業不敢投資台灣,行政院端出的強台策略,若不正視這些問題,充其量只是「口惠實不惠」,因為兩岸的冷對抗,服貨貿的停擺,以及洽簽FTA的受阻,都使台灣在面對大陸經濟崛起,更顯邊緣化,兩岸綜合實力較量,陸強台弱局勢已漸顯。

正如同上海台商協會副會長蔡世明的心聲「20年前我在台灣賺多少?當時不見得非要到大陸,但20年過去了,現在台灣能賺多少?」,企業、台青出走,是他們擔心「溫水煮青蛙」,但政府看到了?

行政院昨天為反制大陸31項惠台方案,端出強台策略,算是助力台灣正面發展能量,但顯然政府仍沒搞清楚,市場才是王道,沒有市場,就吸引不了企業投資,企業不投資,行政院何來壯大台灣,擺脫低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