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0317

金融惠台需更大氣

社評

image
掃描QR code 參與線上討論

行政院長賴清德為大陸「惠台31條」正名「對台31條」,與其小鼻子小眼睛計較是不是「惠」台,不如放到全球架構解讀這31項開放措施。惠台31條其實是大陸「惠世界」的第一步,正如當年《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其實是率先對台灣開放,但台灣拒絕接受。我方不領情並不妨礙大陸開放進程,結果台灣先機盡失,金融、網路等服務業市場,早已被大陸本土企業及新加坡、南韓甚至日商占滿,台灣已完全失去機會。如今,大陸正規畫一次更深化、更有企圖心的境外投資大開放,31條也是率先對台灣開放,先給台灣機會。

這次全國政協及人大兩會期間,李克強、周小川、寧吉吉吉等重量級官員不只一次透露,將整合「外資三法」(《外資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及《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制定統一的「外國投資法」,開放政策的方向非常明確。「外國投資法」明白規定,放寬外資企業同等享有國民待遇條件。尤其外資參與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政府採購及標準制定等方面,都將給予內外資企業同等待遇,顯然是惠台31條的翻版。在大陸市場開放的藍圖架構中,惠台31條是「外國投資法」的先行先試。

過去不管是台資企業或一般民眾,在大陸經營或工作,最受人詬病的,是受到潛規則限制,無法比照陸資就算了,有時甚至連外資享有的優惠,台資也無法一體適用。原因就是出在資格認定上,台灣、香港與澳門被歸類到一群,既不屬於陸資,也不屬於外資,形成爹不疼、娘不愛的處境。在兩岸關係和緩之際,可透過兩岸協商與談判,為台資企業與民眾爭取權益,如ECFA與兩岸金融MOU的簽署。但現今在兩岸關係急凍,協商談判管道無法發揮作用,僅能透過民間力量自行處理,困境自然加深。

惠台31條的推出,可以大幅解決這類不公平對待的情況。儘管未來相關優惠可能會全面開放給外資,增加市場競爭的程度,但至少目前看來,已經先給台資企業及民眾很大的揮灑空間,這也是一種「惠台」方式。

惠台31項措施涵蓋投資、租稅、用地、金融、人才及文化等各個面向,其中唯獨對金融方面的著墨,不夠突破,可能無法發揮等同其他面向的開放效益。換句話說,金融惠台門開得不夠大。金融做為服務實體經濟的血脈,沒有對等開放,可能就無法為台資企業,以及民眾提供強有力的背後支援。

以投資面向來說,台資企業雖然可以參與中國製造2025、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採購、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一帶一路等重大投資項目,但這些顯然都需要資金的融通。問題是即使台資企業已享有同等待遇,但相較於陸資企業的規模與實力,規模較小的台資企業仍得面臨向大陸銀行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不會因為具有同等待遇而消失。最後還是得回到較為熟悉的台資銀行,解決資金融通問題。倘若對台資金融業者大門不開大一點,前線作戰、後線無糧的窘境無法改善,也只會讓政策美意大打折扣。

檢視惠台金融措施,可以發現重點主要有3:小額支付、徵信及聯貸服務的合作開放,涉及範圍包括企業及民眾。撇除本來就可以做的聯貸服務不談,小額支付是大者恆大的市場,在大陸,迄今為止是雙雄割據的局面。一個是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另一個是騰訊的微信支付,兩者市占率超過9成,台灣金融業者可以拓展的空間實在不大。在徵信方面,大陸雖釋出善意,讓台灣有機會介接快速發展的中國徵信體系,但眾所周知,台灣的徵信服務幾乎被聯合徵信中心壟斷,且受金管會高度監管。過去基於個資保護與資訊安全考量,始終不願跟大陸相關業者(包括官方與民間)進行實質的資訊交換。現在在兩岸關係緊繃的氛圍下,勢必更難以突破這堵高牆。總結而論,金融惠台形式高於實質。

大陸啟動惠台31項措施,將為台資企業及民眾帶來高度的商機與便利性,讓北京在爭取台灣民心的戰爭中,能取得更大優勢。在端出惠台大盤牛肉之際,金融開放幅度如能更大,未來績效就會更高。畢竟缺乏金融的支援,惠台措施再多,台資企業及民眾可能也難以大施手腳,這個道理北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