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0719■特派員吳泓勳/上海報導

人行發文批財政部 陸學者反嗆

指積極財政政策不等於砸錢 應進行精準施策

image
積極精準的財政政策,是要扶持中小微企業。圖為河北滄州明珠商貿城,國稅局人員向小微企業宣傳稅收優惠政策。(新華社)
財政精準施策包含鼓勵研發創新。圖為天津開發區,企業員工在醫療器械生產線工作。 (新華社)

繼本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銀行研究局長徐忠公開撰文,批評財政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並非真積極、赤字率沒有增加形同耍流氓等砲轟言論引起熱議,被喻為「說出人行多年心中話」,引發多位財政學者出面反駁人行官員說法,也讓人行與財政部兩大金融、財政機關,在去槓桿、防債務風險的經濟責任之爭陷入論戰。

據《經濟參考報》引述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說,所謂積極財政政策不等於砸錢「大水漫灌」,而是透過如減稅降費、鼓勵研發創新、支持普惠金融、扶持中小微企業等,進行精準施策。他更強調積極財政政策也不是由政府直接出錢擴大需求,而應是通過激發市場活力發揮間接作用,絕非以官方政策來代替市場。

徐忠近日公開撰文《當前形勢下財政政策大有可為》,直指財政部所謂的積極財政政策其實並不積極,包含今年預算赤字率2.6%低於去年3%;金融去槓桿背景下,國企資本不足,應以財政資金注資,以及地方債務的財政風險被轉嫁金融部門疑慮,點燃「央媽對上財政爹」戰火。

隨後逐一出現各界財政人士,對人行評論開始反駁。據財新網近日刊登署名「青尺」的財政系統人士就指出,不能將赤字規模與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兩者簡單的畫上等號,甚至直指金融機構在地方債亂象當中,很大程度上扮演著共謀、從犯角色,絕對不是真正被形容成弱勢的一方。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院長喬寶雲也對人行的指責大喊不公平,認為財政部是最後真正承擔風險的單位,在治理地方債比任何一個部門都積極、謹慎。

喬寶雲更說,觀察2017年大陸地方債餘額約為16.47兆元人民幣,雖然看似可以採取更積極的財政政策,但實際上還要注意到隱性債務,這些都不在財政報表內,尤其包括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基金以及PPP等各種形式的隱性債務,到底有多少規模,其實很難精準估算,但都必須考量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