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0801文/蘇嘉維

併購一籮筐 集團缺綜效

 聯發科過去幾年以來不斷併購,收購了包括雷凌、立錡、晨星等公司,但從上季財報看來,聯發科營收規模雖有成長,但毛利率拉升無力,公司預期今年底前仍將在36~39%,且其他產品線未能跟上手機事業晶片部門規模。

這些狀況皆指向集團合併綜效並不明顯,若要贏回投資人信心,恐得先說明集團大方向策略,進而分析子公司的加分之處,而非併購後就置之不理。

 翻開聯發科近年來收購的公司名單,從知名的電視晶片廠晨星、電源管理IC廠立錡、WiFi晶片廠雷凌、絡達及集耀或是影像IC廠曜鵬、驅動IC廠奕力、利基型DRAM廠常憶等,收購範圍從類比IC、記憶體及邏輯都包含在內,造就目前的聯發科集團規模。

 聯發科當時的規劃,是希望利用併購,期盼未來能打入車用、物聯網及消費性電子等各種領域,最好能擺脫在手機晶片領域與高通殺價的紅海。

但從今年第二季公告的最新財報看來,代表成長型的特殊應用晶片(ASIC)、物聯網等部門,雖然成長幅度相當大,但執行長蔡力行也坦承,明年上半年成長型產品營收規模,恐怕也難以超越行動運算部門(手機、平板)營收。

 再從驅動IC廠奕力狀況來看,即便有聯發科的加持,聯詠仍是市場龍頭老大,且整合驅動暨觸控IC(TDDI)產品,奕力表現也不如敦泰及聯詠。另外,原先在國內類比IC市場佔有絕對領先的立錡,現在也面臨茂達的強力追趕,立錡轉向更高毛利市場的壓力已經迫在眉睫。

 觀察近年來併購動作頻頻的博通,博通雖不斷在市場上收購公司,但在戰略上就明確把低毛利產品出售,如博通就將遠端管理伺服器晶片(BMC)出售給信驊,同時旗下安華高(Avago)也退出光學滑鼠市場,將市場拱手讓給原相。

 聯發科目前旗下子公司眾多、產品線也廣,但從財報成績看來,卻未能將集團力量完整發揮在市場的戰略布局。併購子公司後若是發現有減分的部分,其實大膽切割也並非壞事,否則營收成長、毛利率卻下滑,恐怕也只會讓集團虛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