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0817

產業轉型升級時不我待

 上任還不滿一年的行政院長賴清德,14日召開第18次「加速投資台灣專案會議」,聽取國發會就「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行動方案執行成果」提出報告,並針對「方案」中的5大策略、40項措施,逐一聽取各部會成果報告。

 同時,更力促2年內能夠有一家獨角獸企業躍上國際舞台,以及寄望成千上萬螞蟻雄兵的新創成功案例,能帶動台灣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

 於此,姑且不論國發會研擬的此一「方案」,是否能夠在兩年之內就開花結果。單從賴揆接手上任不到一年,就密集召開了18次的專案會議,足以顯見賴揆確實把加速投資台灣,列為施政的最優先要務。

 然而,儘管獲得行政院長的高度關注,並一再親上火線督導、溝通,但是否就能收水到渠成之效,仍有待時間驗證。而更不容忽視的是,在當前波詭雲譎的國際經貿情勢下,包括外資和台資大型企業投資台灣的動能,無可避免將遭到美中貿易制裁戰火的波及與拉扯。即使單純就扶植台灣新創獨角獸企業躍上國際舞台而言,兩個多月前以17直播快速竄紅的M17集團,曾在6月初風光的到美國紐約交易所掛牌上市,但不旋踵卻緊急喊卡。此一個案凸顯出,即使新創企業在政府的悉心輔導甚至資金挹注下,能夠在內需市場出人頭地,但真要進軍國際,不論是要打亞洲盃,抑或是國際盃,所面臨的複雜度與競爭強度,遠非在台灣創新立業所能比擬。

 如果說大型企業為降低受國際貿易戰火的波及度,不得不在投資台灣的課題上猶疑斟酌,而想要成為獨角獸的新創企業,也因缺乏打國際盃的情境演練,以致進軍國際前途難卜。夾處其間的中小企業,理應是政院推動加速投資台灣專案的首選對象。畢竟多達140萬家的中小企業,面對近年來產業環境和經營型態顛覆性的改變,如何升級轉型,不只關係到個別中小企業的存亡絕續,同時也將影響台灣經濟以至國家的國際競爭力的興衰隆替。

 正因為台灣的中小企業家數眾多,能否順利的升級轉型,影響層面既廣且深,賴內閣自然不敢怠慢。他已在先前召開的「加速投資台灣專案會議」中,分別聽取財經部會報告「啟動中小企業成長新動力行動方案」及「近期促進投資重要賦稅改革措施」。

 儘管財經部會的對策綱舉目張,但實際執行績效明顯不如預期。最顯著的落差,莫過於明明國發基金提供了上千億元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但上路三年,卻只通過4件申請案,國發基金的投資金額甚至連40億都不到。解讀這種現象,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一針見血的指出,台灣業者常覺得自己很小,膽怯踏出整併的第一步,更因為沒有練習的機會,特別害怕轉型失敗。

 這種明知必須轉型升級,但卻因害怕失敗而膽怯猶豫的現象,其實不只存在於中小企業,甚至在中大型企業也並不罕見。就在賴揆親自召開第18回合「加速投資台灣專案會議」的同一天,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也公布了全球「增長晴雨表」調查報告。指出智能自動化及機器學習,已成為中型企業未來成長的關鍵。然而根據訪查結果,有73%的受訪國際企業,表示兩年內將採用人工智慧(AI),從而估計40%中國大陸、東南亞與澳洲的中型企業,其成長率將因此達到雙位數。相形之下,受訪的台灣企業有意願在未來兩年內導入AI的比例卻不到1成,其中多為金融業,真正需要該技術的製造業與高科技業反而意願不高。

 就如同中小企業害怕轉型升級,台灣的中大型企業有意導入AI的比例較諸國際企業,也出現鉅幅落差。根據安永的分析,其中的癥結,主因是導入AI的成本過高,遂導致台灣不少公司仍在觀望產業趨勢而舉棋難定!

 沒有錯,不論是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抑或中大型企業的引進高新科技,不只是沒有前例可資參採依循,真要投入轉型升級也必須付出可觀成本,因而猶豫瞻顧甚至怯於改革並不難理解。但是時間不等人,當73%國際企業已導入AI,最後即使只有一半成功,但轉型成功者可迅速席捲全球市場,屆時台灣的大中小型企業再想跟進,恐怕連殘羹剩飯都沾不到。賴揆2年後要看到台灣獨角獸揚威國際的期盼不只要落空,只怕未來光是天天開專案會議也無濟於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