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0921(施養存/東北師範大學學生)

我們終成兩岸故事的講述人

大陸人看台灣

每一段旅程,注定了會因為遇到一群人,成為彼此故事中的那個人而與眾不同。

2018的這個夏天,注定意義非凡,因為我們相遇一群人。報名參加兩岸交流活動的初心,是懷著對彼岸的嚮往,想跟彼岸的他們有直接的交流。而在短短8天的行程裡,這個初心漸漸的轉變成為了對兩岸認同感的思考,並伴隨著對台灣的認知的深入。

這個夏天之前,我眼中的、其他人告訴我的台灣,是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可吃、可玩:有繁華的高樓大廈,也有古樸典雅的亭台樓閣;有層巒疊翠的山脈,也有著波濤起伏的海面;有景色秀麗的阿里山,也有奼紫嫣紅的花叢和鬱鬱蔥蔥的森林。

除了故宮、日月潭、阿里山,還有歷史厚重感的老街,有活文化「誠品書店」、士林夜市的小吃;有墾丁大海的美……。

我們同根同源,血濃於水,是一個想去卻一直久久不能成行的地方,即使只有淺淺的海峽相隔。

這個夏天之後,我眼中的台灣似乎多了一層新的色彩和內容,不止於物、景,而是人,是那份認同感。人就是朋友們口中的那群可愛的人,活潑、朝氣、熱情。而最有趣的是那份坦然與真誠。

縱使初次見面時依然有著一份陌生感,帶給各自的那一份高冷。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伴隨著各自對於彼此的疑惑的解答,那心中隱形的圍牆被打破,便有了我們更深入的接觸,真正走入彼此的故事。

我故事中的他們,帶著坦然,似乎是因為沒有此岸的快節奏生活,少份競爭的意識,讓他們多了一份坦然,更加的「佛系」,不在意得失。坦然的心態使得他們能夠很快接受自己所做的事情所產生的後果,能夠很快調整心態,繼續前行。

而讓我們彼此拉近距離的就是他們這份坦然,而坦然的背後卻是與生俱來的那份認同感。當兩岸交流不斷深入的時候,被提及的最多的便就是這份認同感。一樣的祖先,同樣的民族,共同的語言……都成了這份認同感的標誌。

不可否認的,這種文化的同根同源塑造了兩岸內心的這種認同感。當活動中用閩南語(台語)打破生疏的那種欣喜;當在筆墨紙硯的一次次體驗中,切身的感受文房四寶的製作工藝,感受文化藝術魅力的那種心之所向;當在活動間歇探討兩岸哪裡哪裡一樣,哪裡哪裡不一樣的那種毫無違和的感覺;當在邀請彼岸的彼此來家鄉玩耍的那種愜意……卻無不是因為這份文化同根同源帶來的。而延續這份認同感或許就是包括兩岸文化體驗營在內的,眾多的兩岸交流活動的真正意義所在。

當最後那天一首《知足》讓這一切崩淚而出,雖然沒有淚流,但是留下的是一幕幕場景的回放,是扎心的感動。似乎不願讓那一切溜走。

說好的不掉眼淚,分別並不意味著不再見。短短的8天裡,我們從陌生到熟悉,我們一起走過萬水,淋過雨,爬過坡,看過美景,一起一起,一起酸甜苦辣,一步一個腳印,構成了我們之間的故事,點點滴滴銘記於心。

我們真的交流了,我們感受到彼此那份真摯的情感,互相學到了彼此身上的閃光點,透過人,瞭解了彼岸的他們。而如今,我們想我們也將一步步帶著這份情,各奔西東,不變的是這個故事,這份記憶,讓我們彼此珍重。

青年心,兩岸情。一次交流,一段故事,一份感動,一點改觀,重於認同,我們終成兩岸故事的講述人!

(本文為筆墨紙硯之旅──第九期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心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