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0930

面對中美貿易戰 大陸台商進退理應審慎

 近半年美國總統川普主打「美國第一」的貿易保護主義,嚴厲指控美中貿易巨額逆差是因為中國大陸採取了不公平貿易措施所致,並啟動一波波加徵高關稅的貿易戰,已衝擊大陸的對美出口。日韓兩國部分企業為避免遭池魚之殃,相繼把在中國大陸的生產線遷回本國或移轉到東南亞,一些大陸台商也蠢蠢欲動,考慮赴美投資、配合政府新南向,或「鮭魚返鄉」回台投資。然而,由於亞洲與美國的零組件採購和供應鏈複雜交錯,加上中美貿易戰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仍無法預估,也因此大陸台商的進退理應審慎為宜。

 自從今年3月美國公佈「301調查報告」後,正式點燃貿易戰火,除向世貿組織(WTO)提出申訴中國大陸對美國企業採取歧視性的技術移轉政策和作法,也陸續對進口自大陸的產品施行三波的加徵關稅措施。特別是隨著11月美國期中選舉將來臨,川普更是加碼對大陸經濟制裁,企圖通過操作「中國牌」來鞏固國內選民對共和黨的支持。但因大陸經濟的產業門類齊全、構成多元,不同部分可以相互補充和替代,對美國加徵高關稅有承受衝擊之韌性和能力,即使是一些產業和部門會受到負面影響,但總的來看仍有其抗壓性。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DB)的最新預測,2019年中國經濟的成長率雖受到貿易緊張局勢影響而下滑,但仍可保有6.3%的水平。

 不過,對台灣來說,中美是台灣出口和投資的兩個主要市場,在亞洲與美國的產業鏈分工格局下,台灣企業大規模在大陸投資設廠,也從台灣出口大量零組件、中間財進行組裝加工,最後把終端製品輸往美國,也因此,貿易戰再持續下去必然衝擊台灣相關產業的出口、投資與發展。目前台灣普遍流行的觀點有三個建議:一是鼓勵台商直接赴美投資生產,與美國建立新的產業鏈,以避開中美貿易戰的波及和衝擊;二是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把在大陸的生產線移轉到東南亞和南亞等地區;三是「鮭魚返鄉」,資金回流台灣投資。

 但我們必須指出的,現階段「在中國大陸生產、在美國市場消費」的國際貿易分工態勢,短期之內很難立即因中美貿易戰而被顛覆。尤其美國置WTO多邊貿易規則於不顧,並對中國大陸產品加徵高關稅,最後全球產業鏈恐因失去國際經貿規則的基礎性支撐,而導致無序化、失序化風險變得越來越大,最後連美國本身也難以脫逃貿易戰衍生的後座力撞擊,因為既有的全球供應鏈一旦被迫重組或斷鏈,勢必對美國的生產力產生負面影響,再加上消費信心可能因進口產品被加徵高關稅而下跌,最後美國經濟的成長速度恐將趨緩。

 相對地,美國對進口自中國大陸的產品加徵高關稅,將挫傷現有中美貿易的供應鏈關係,但此一形勢也將倒逼大陸更努力創造內需條件,以及擴大對外開放市場,同時加速創新技術、提高生產質量,確保經濟進一步成長。甚至大陸因已不再信任過去以來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產業鏈和生態系統,轉而積極尋覓他徑(如「一帶一路」)以建立全新穩定發展的供應鏈和生態圈,此舉也將有利於降低出口依賴美國市場的風險,並增添大陸經濟發展新動能。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陸已有些精明的日韓企業開始進行供應鏈和價值鏈革新,包括加強研發創新、提高競爭力,以繼續維持出口美國市場的一定能量(儘管被加徵高關稅),但同時也逆向操作,擴大拓展大陸內需市場。另外有些日韓企業則考慮產業鏈合作性質,遂採取所謂的「China+1」平衡策略,亦即把受到美國課徵高關稅、且較不具競爭力的生產線遷回本國或移轉到東協國家和印度,但仍在大陸維持一定規模的生產線,只是平行的在本國或其他地區進行投資生產,再把終端製品出口到美國市場而已。

 最後,在審視中美貿易戰可能帶來的影響之後,大陸台商若能「鮭魚返鄉」當然是最佳選擇,問題是現階段台灣產業環境的「五缺」陰影仍揮之不去。至於赴美投資或把在大陸的生產線移轉到東南亞和南亞等地區,那也不應該是連根拔起式地撤離大陸,上述一些日韓企業兼顧中美兩大市場所採取的「China+1」平衡策略,就很值得大陸台商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