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1012

建構氣候變遷經濟學的有機結合機制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於9日出爐。兩位得獎的美國經濟學者威廉.諾德豪斯及保羅.羅默,分別以在氣候變遷經濟學及內生成長理論的研究貢獻而獲獎。其中,諾德豪斯從上世紀九○年代,就開始專注氣候變遷對農業生產影響相關議題的研究,成為提出全球氣溫升高危害問題的第一人。

 與諾德豪斯教授因研究氣溫變遷議題而獲獎堪稱桴鼓相應的是,就在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發布的同一天,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也發布最新報告,指出以目前地球暖化的速度來看,全球溫度在2030~2052年間,就可能上升攝氏1.5度。其升幅不只將超出2015年巴黎氣候峰會宣示的控制目標,預計到本世紀結束時,平均溫度甚至可能攀升攝氏3度。

 面對這種氣候變遷加劇的趨勢,該委員會提出警告,全球溫度如果上升攝氏1.5度以上,將使地球出現不可逆轉變化的風險增加。而如果全球均溫增加攝氏2度,則不只將導致地球上的珊瑚礁死亡,同時全球面臨海水上升危機的人口也會增加千萬人。

 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的此份報告,恰恰印證諾德豪斯早從上世紀末就開始投入研究全球氣候變遷議題,並非杞人憂天。而聯合國地球高峰會議遲至本世紀才次第提出京都議定書及巴黎氣候協議,其實已經算是後知後覺。而更為難堪的是,儘管歷次的地球峰會一再對全球氣候變遷加劇示警,甚至設定減少全球碳排放量,以及控制溫度升高的具體指標,但是聯合國的最新報告已經預警,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所預設的溫控指標,極有可能在本世紀中以前就提前破功。除此之外,最為難堪的是,面對氣候變遷加劇的嚴酷事實,美國川普總統卻視若無睹,甚至以退出巴黎氣候協議,表達他的蔑視與短視。

 聯合國的最新報告,除了心所謂危的針對氣候變遷加劇提出警告,對策建言則是強調如要讓全球暖化限制在1.5度之內,就必須採取迅速且深遠的改變,以期能夠在2030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45%,並在2050年達到零碳排放的水準。

 檢視聯合國專家委員會所提擬的應變對策,如果依據過往的經驗法則,想要達到大幅度減少碳排放量,甚至在本世紀中達到零排放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其中的癥結就在於,儘管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已經年復一年的加劇,但不論是在京都議定書時期,因新興開發中國家的消極不配合,使得議定書徒成具文。而即使到了巴黎氣候協議定案,全球逾190國同意致力控制全球暖化,但國際能源總署已經明白指出,由於煤、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耗量持續上揚,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今年仍將持續成長。

 不只是全球碳排放量,並沒有因為巴黎議定書的簽約國同意致力控制全球暖化而有所緩解,國際能源總署也指出,在過去這一年,全球天災頻傳,諸如熱浪來襲、水患不斷、森林大火頻生等,已在在凸顯全球持續暖化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從而也就益發凸顯各簽約國說一套做一套的短視與偽善,才是導致全球氣候變遷加劇的癥結與病灶。

 面對這樣的困局與共業,諾德豪斯教授所專注的氣候變遷經濟學,其實可能帶來比較務實的解方對策。特別是針對氣候變遷對農業生產影響的研究,以台灣而言,前幾個月中南部豪雨成災,以及今年迄今明顯受氣候變遷影響,原本要襲台的颱風紛紛轉向,使今年的水果豐產。然而這種因氣候變數導致農產品欠收或豐收的「菜金菜土」現象,如果援引參採氣候變遷經濟學,政府主管部會與其等到生產過剩或產品受損才採取補償或保證收購的對策,不如透過大數據分析,建立氣候變遷下的農業生產預警機制。另外,金融保險業者更可順勢推出相應的農作物產品險。而當然,包括相關的財經智庫,以及各大學相關院系,更應聚焦於氣候變遷經濟學的研究,發展出適合台灣環境特性的課題。不止讓氣候變遷的議題能夠從危機中找出轉機與生機,更可讓學理研究發揮經世致用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