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1109

青年低薪困境的剖析與對症下藥

[社論] 讓青年人看得到未來 系列(1)

 近年來,青年低薪已成宿命,甚至有22K的謔稱(明年起將調升基本工資為23K多),成為低薪的代名詞。我們深入探討若干經濟數據,年輕人真的過得很辛苦,例如年輕人(15~29歲)的失業率為一般失業率的3倍左右,民國105年15~29歲員工初次就業的月薪為25,540元。而工作3~4年,平均月薪收入也只有29,427元。國內商業周刊於去年(2017)的調查顯示,「20~35歲年輕人有62.3%打算出國工作,且有82.9%受訪者表示,台灣薪水太低」,這些數據在在告訴我們,年輕人對未來前途的焦慮及薪水停滯的憂心,不是沒有道理。

 青年低薪並非台灣持有的現象,因為韓國月薪88萬韓元(約2.5萬元台幣的月薪),義大利也有1,000歐元的月薪(約台幣3萬多月薪,但其物價是台灣的二倍)。如以3萬元月薪為例,當前台北市、新北市的生活水準,每個月扣除掉8千元房租,上網手機費用2千元,餐費1.5萬元(=500元/天×30天)、交通費3千元,再扣掉一些娛樂費、治裝費等用,幾乎每月預算只能儲蓄1~2千元,所剩無幾。而對雙北,一坪40~50萬元的高房價,除非父母支應,否則只能望天興嘆,相對剝奪感極大。

 青年低薪、薪資停滯,對經濟、社會乃至政治層面衝擊甚大,首先,在經濟層面上,由於入不敷出,消費能力受限,影響到台灣的內需及服務業,進而衝擊經濟成長率,乃至股市、房地產。在社會層面上,由於缺乏儲蓄及對未來生活的掌握能力,致無力結婚成家、生子、孝順父母,韓國甚至有所謂的五拋世代(拋婚姻、拋子女、拋父母、人際關係、購房等)。而在政治層面上,低薪、高房價的困境也使青年人對政治立場採短線,追求小確幸、短期利益(例如要求擁有七天固定假日的休假、一例一休等),政府受制於青年選票的壓力,無力規劃長期政策,經濟成長也相對受挫。

 由於青年人的相對剝奪感,社會缺乏消費、成長動能,經濟將呈現停滯,加上世代的對立,年輕人看不到未來,社會將缺乏成長動能,希望的願景,因此,深入分析青年低薪原因,並尋求對策,讓青年人看得到未來,社會有欣欣向榮的希望,而經濟得以再次滾動、成長,是我們最大的希望。

 青年低薪的主要原因歸納如下:第一,專上教育過度投資,為了普及專上教育,台灣從民國80年後大幅開放學校的升格、大學的增設,教育由「菁英」走向「普羅」教育,每年20萬人的高中、職學生,不少人力本來應該投入製造業,反而繼續唸大學、碩士、博士,而畢業後也都投身服務業,以至於「服務業」人力大幅供過於求,壓抑了薪資。

 第二,產業升級緩慢,近十年來,製造業外移,國內產業的投資無力填滿其空缺。在服務業方面,它占了就業人口的六成,但近十年來,台灣最高薪的金融服務業占GDP比重下滑,反而是中低薪資水準的零售、批發、餐飲、物流、教育服務、餐飲服務的就業機會大幅增加。而服務業整體生產力雖然提升,但規模小的企業利潤增加有限,加薪不易,加上不少餐飲服務以部分工時僱用。此外,調升工資後,法定成本(如勞健保、勞工退休金等)跟著調升,故傾向於以非經常性薪資(如分紅、獎勵金等)來為員工調薪,也壓抑了薪水的漲升。

 第三,學非所用,除了教育過度投資,致大學生人力素質良莠不齊之外,邁入經濟新時代,學校的教育無法滿足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新領域的需求,因此,企業只願意以低薪聘用,待員工生產力提升後再予以加薪,也壓抑了初次就業者的薪資。

  有鑑於此,我們認為政府應針對上述青年低薪的癥結對症下葯,才能使青年世代的未來有想像、揮灑空間。

 首先,專上教育過度投資應立即調整,並建立退場機制。讓專業技職教育紓緩過度投入的專上教育。以瑞士為例,20%的民眾投入學術,80%投入專業領域,各行各業薪水可維持,且事業的尊重也可抬頭。其次,導入實務界人士進入學校教育,調整學非所用的部分。同時導入創新、研發資源進入服務業,以提升服務業生產力及薪資。再者,協助青年人配合國內企業的對外投資,搭上國際化列車。加速引進外資,吸引台商回流,帶來產業的活水,動能及創造高薪的機會;這些都是政府可以著力之處。尤其在政策上,若能將台灣的超額儲蓄導入國際產業,都市更新、金融商品、長期照護等領域,必能增加青年人的工作機會,讓青年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