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1120涂志豪/新聞分析

大象吵架 台灣半導體先遭殃

 美國及中國之間的貿易戰,已經由相互加徵關稅,走向科技技術的對峙局面。美國日前出手對大陸DRAM廠晉華進行出口限制,導致晉華「一夕滅門」,連同晉華的合作夥伴聯電也面臨魚池之殃。而就在大陸官方有意針對包括美國美光在內的三大DRAM廠進行反壟斷調查之際,美國立即擴大反制,擬對14類新興及基礎技術出口管制。

 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BIS)擬出了一份針對關鍵新興和基礎技術和相關產品的出口管制框架,將對包括人工智慧、微處理器、生物技術、量子運算等14大煩新興及基礎技術進行出口管制。雖然目前尚未確定最終結果,但業界普遍認為,美國此舉當然是針對中國擴大出口管制動作。

 業界認為,今年8月美國BIS已將大陸44家企業列入管制名單中,雖然當時主要是針對軍工業進行列管,而大陸在軍工企業早已進行自主化多年,所以實際影響不算大。但這次美國祭出的管制,幾乎都是當紅的新興技術,若最終被認定成為出口管制項目,相關產品及技術要出口到中國大陸的機率幾乎等於零,首當其衝的自然是半導體產業。

 美中貿易戰由加徵關稅打到管制技術出口,雖會導致大陸方面的技術推進更為緩慢,但大陸有龐大的內需市場支撐,總有自行研發成功的一天。對大陸來說,以拖待變當然是現在最好的策略。

 對美國而言,產品及技術的出口管制,可以明顯壓制大陸經濟體的成長,但對美國本身也有一定程度的傷害,最立即的衝擊就是造成美國科技業的海外業績大縮水。美國若要讓這個策略成功,勢必要拉攏歐盟、日本等國家的支持,但這些國家會不會與美國同一鼻孔出氣?仍存在太多變數。

 只是美國及中國這兩隻大象在吵架,擁有全球最大半導體產能的台灣,角色上就顯得尷尬,選邊站的下場一定更慘,但兩邊不靠的情況下,要躲過不被大象踩到,難度也實在太高。

 美國及中國等兩大經濟體的相互掣肘,最後只會導致兩大強國不斷內耗,特別是在新興技術的管制,恐怕會壓抑半導體市場成長。對台灣半導體生產鏈來說,一旦最後被要求要選邊站,最終結果絕對不會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反而很可能落入「玉石俱焚」的壓力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