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1213記者李鋅銅/綜合報導

強降雪、氣溫劇升 易誘發雪崩

image
天山公路邊的雪崩易災區設置了下導風吹雪裝置。(新華社)
研究站對面山坡是雪崩最易發地段,研究者挖掘了溝槽,堆砌起了土丘。
(新華社)

天山西部大規模雪崩發生的第一個峰值出現在12月下旬,第二波峰出現在3月下旬,波谷則在1月上旬。積雪能夠脫離「大部隊」引起雪崩,前提條件是要有一個梯度力,也就是一個陡坡。根據團隊研究,在天山西部,雪崩發生的坡度分布在28°-45°,其中48%的雪崩發生在36°-40°的陡坡。

李蘭海說,雪崩的釋放要經歷3個階段。先是外力因素導致部分雪層剪切斷裂,然後這種初始的斷裂造成周圍雪層的應力重新分布,導致周圍雪層的剪切斷裂,最後由於這種微觀非對稱的破壞逐漸積累形成一個宏觀的裂隙,在裂隙點應力的變化使裂隙擴展最終導致山坡積雪滑塌。

引發雪崩釋放的外界推手有很多,例如降雪、地震、大風、溫度劇升、汽車鳴笛或者動物踩踏。在研究團隊看來,天山西部誘發雪崩的兩大主要推手是強降雪和氣溫劇升。研究人員表示,天山西部49%的雪崩都是由強降雪誘發形成。當一次降雪過程中新增積雪深度達到29-36公分時,極易誘發區域大規模雪崩。

研究人員發現,雪崩有乾濕之分。乾雪崩的積雪含水量通常小於1%,雪為粉末狀。雪崩發生時產生衝擊力強大的氣浪,氣浪對樹木、房屋、公路基礎設施產生嚴重破壞。濕雪崩的積雪含水量通常超過1%,雪呈現大小不等的塊狀構造。濕雪崩由於含水量較高,密度較大,沿途夾帶泥土、岩石等,破壞性高於乾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