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1219溫麗琪■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挽救台灣環保兼顧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

[台灣的選擇] 加快整合跨部會單位

image
●台灣離岸風電還沒建設,躉購費率已爭吵不休。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是環保的劣等生,更是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的潛在最大受害者!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正在波蘭舉行,而今年德國看守協會公布全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的排名,台灣倒數第四名,被評定為「非常糟糕」的等級,糟糕的地方不是只有碳排放高居不下,還有根據世界銀行報告,台灣面對極端氣候時的脆弱度,其實更高居全世界第一,遠勝過牙買加、多明尼加、薩爾瓦多等看似脆弱的小國,2018年9月份南部一場豪雨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說明一切。

 然而,臺灣完全無視國際趨勢的態度,讓人害怕!能源議題絕對是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核心重點。我們看到的是全球投入在氣候變遷上能源轉型的努力,目前全球不但有179個國家有再生能源政策,其中更有57個國家訂定再生能源發電目標為100%,2017年全球新增加的發電投資70%是再生能源。為什麼全球走得這麼快又急?為的是IPCC10月份發佈特別報告中,全球平均溫度上升已近1度,科學家懇求別讓環境破壞到無法復原的地步,希望在2030年前,大家可以努力維持溫度增加在1.5度C以下,因為現在不做的話,屆時所有生態都將徹底改變,如大家所熟知的珊瑚礁現在只剩20%,如果上升到2度C,珊瑚幾乎就不可能生存了。

 全球因應環保要求的經濟趨勢超乎想像,如循環經濟創新商業模式、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等物質流及金流分析導入綠色經濟的作法不斷地出現,包括Apple、Google、IKEA、Starbucks等154家知名企業(RE100)更是承諾100%使用再生能源,然而,臺灣的表現卻天差地遠!光是最近的離岸風電議題,社會沒有共識,只有撕裂!全球再生能源比例已經達到26.5%;反觀國內,賴清德院長所公開的數字中,再生能源比例也只有4.8%,高層不斷說著能源轉型和能源規劃,但實際則是各政府單位沒有共識,更沒有整合。

 環境是公共財,各國都是由政府主導發展綠能,如政府自行投資綠能所需的基礎建設,或由環保單位說明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引導經濟單位用經濟手段協助,來邁向環境目標的實現。反觀國內,環保署溫管法通過後,只是躺著不用,經濟部把綠能看待成單純的能源項目,而不重視其環境價值;只比價格高低,綠能當然永遠不如其他能源選項如煤電,因此社會氛圍爭吵不休,而經濟部也落了圖利廠商之嫌。

 經濟部更進一步將綠能作為國內產業發展的藉口,在躉購費率中夾帶國內自製率的要求,殊不論其違反WTO之原則,恐遭來國際爭端,也證實了國內業者的想法,為何給國外業者賺錢的質疑。於是乎,離岸風電還沒建設,躉購費率已爭吵不休,各種陰謀論如全民買單、圖利企業的聲音不斷出現,但老實說,我們還沒看到臺灣綠能建設及對環境保護的貢獻,就已經開始擔心臺灣在國際上淪為環保後段班的行列了。

 要實現綠能,行政院若不出面確實整合跨部會單位,臺灣經濟和環境雙贏的夢想絕無可能實現,更遑論邁向綠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