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1219盧俊偉■台經院研究二所兼國經發展戰略中心副研究員

密切關注美中貿易戰後續效應 對我國出口的影響

近期美中經貿衝突情勢持續升溫,國內各界亦高度關注後續效應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台灣貿易開放程度高(輸出入占GDP比重達145%),全球價值鏈參與度高達67.6%,任何國際政經環境的重大變化都將牽動我國經濟表現。

 以經濟成長動力來源而言,出口部門表現對於台灣經濟成長十足重要;以需求面來看,2017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結構,表面上淨輸出的金額占比約12.6%,但是若扣除輸入之引申需求後,淨輸出占比將提升至40.6%,顯見出口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而我國出口貨品結構中,供產業生產使用的中間財,出口金額占比高達76%,顯示我國出口係高度融入國際產業價值鏈之中。中間財出口的主要地區又以中國、東南亞等開發中國家為大宗,兩者合計占六成以上,顯示我國出口係以服務該國產業鏈生產需求為主。

 不過在中國整體出口中,來自台灣出口所貢獻附加價值並不高,依OECD-WTO的全球貿易附加價值資料庫(TiVA),此一數值僅約1.9%,由此可研判,目前台灣出口至中國的中間財,除了一部分供中國當地加工貿易所需之外,應有一大部分是以供給中國內需市場為主。也因此,美國對中國採取的經貿制裁措施,預估對於台灣出口的「直接、立即性」影響不大,目前美國對已分別針對進口自中國1,579項、價值約500億美元的產品加徵25%關稅,同時也另外針對5,745項、總值約2,000億美元產品加徵10%關稅,原本明年初還打算進一步提高到25%,雖然現在G20召開後,美國已表示給中國90天觀察期,但只要後續雙方一談不攏,關稅還是很可能會立即提高。如果以上述合計2,5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來看,加徵25%關稅的效果,可能使我國經濟成長減少0.17%或9.7億美元,換言之,美國對中國2,500億美元進口的加徵關稅措施,對台灣經濟的「直接、立即性」衝擊影響有限。

 不過,上述分析就立即性的影響進行分析,後續還是必須密切關注美中貿易戰後續對中國內需經濟影響的擴散效應,尤其是連動影響我國出口表現的中國製造業近期發展走向。雖然最近一些國際機構對於台灣明年的經濟表現表示持平甚至樂觀看待,例如國際貨幣基金(IMF)十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樂觀上調台灣明年經濟成長率至2.4%,但我們認為還是必須謹慎看待中國經濟後續發展以及對台灣經濟的連動影響。

 依中國目前的相關經濟統計,今年前三季中國製造業投資金額年增8.7%,並且為連續七個月回升;然而,雖然投資情況持續成長,但是代表大型國營企業動向的中國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今年十月已降至50.2%,創下2016年7月以來新低,在需求減弱的情況下,不僅後續可能須面對生產過剩、庫存水位升高的問題,製造業的大型國營企業投資能否持續成長,亦不無疑問。民營企業方面,代表中小企業動向的財新中國製造業PMI指數近幾個月徘徊在象徵景氣榮枯線的50上下浮動。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公布十月的新增貸款,不僅較九月減少近半,並創下近一年來新低,企業部門融資需求減弱。上述諸項數據顯示,雖然目前中國製造業投資仍呈現成長,但面對美中貿易戰和總體經濟波動所產生的經營不確定性,企業部門已出現縮減資本支出的跡象,未來整體製造業投資成長可能進一步放緩;由此,也將連動影響我國中間財產品的採購需求,值得政府及產業界留意。

 建議政府及產業界應盡早開拓其他海外市場需求,相關做法很多,僅舉其中一例供各界參考:例如東南亞因基礎建設持續改善,未來可望因此促使汽車需求量增加,目前預估2018年汽車銷量上看超過350萬輛,而這也勢必帶動許多相關中間財的需求,對我國廠商而言將是很好的商機,因此,建議政府未來可以進一步強化對新南向國家的產業媒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