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81219■曾上才

離岸風電玩不下去?

日前對於離岸風電費率一口氣大砍了近13%,國外業者高度不滿,甚至發出聯合聲明說「不玩了」,一時之間讓外界懷疑,究竟未來離岸風電還有多大的發展空間?

 雖然業者發表的聯合聲明,充滿濃濃的警告味,難免令人不快,但政府在引進外國公司來台帶動離岸風電產業發展時,到底有多少籌碼,恐怕才是未來離岸風電產業發展面臨的重要考驗。

 政府要面臨的問題很多,除了離岸風電產業的發展,所供應的電量是否足夠,能否透過國外業者技術的引進,在台灣複製出類似的產業架構及供應鏈,也是政府在離岸風電產業政策的重要目標,但在此同時,政府在電價的決定上,是否真有一套讓外界「心服口服」的標準,恐怕也應該好好自我檢討。

 事實上,早在風電政策發展之前,不論是太陽能發電,或是20年前的和平電廠火力發電時代,政府在電價上的決定,一直被業界高度認為有違市場機制,連賣電給政府的業者都認為風險甚高,但時隔20多年,相關的問題依然存在。放眼國際,離岸風電由於架設工程等成本,使得電價一定會高到某種程度,政府即使基於民生考量,想要「壓」電價,至少仍得給讓國外業者心服口服的說法。

 市場預估未來5年,離岸風電所須融資資金恐超過6,100億台幣、約200億美元,如此龐大的籌資壓力,逼使政府部門不得不展開總動員,除了依賴公股行庫聯貸融資之外,金管會也另闢途徑,擬透過允許證券化私募直接轉公募、放行外國發行人來台發行新台幣計價債券,來增加籌資管道,而在所有的籌資管道裡,尤以銀行的放款風險最高,最重要的在於「擔保」及「保證」問題,且金融業是屬於高度監理的行業,一旦產業政策大轉向,或是外商業者棄守台灣市場,恐怕當初參與融資的銀行,全部都要血本無歸,這也是大部分銀行對於離岸風電的大型聯貸案持續處於觀望的最重要原因。

 未來離岸風電政策何去何從,能否和國外業者達成共識,抑或是一切仍處於不確定狀態,恐怕銀行少放款、多「停看聽」,才是自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