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101

擁抱現金、降低風險的2019年

 終於送走了利空頻傳、劇烈震盪、而且到處爆發泡沫的2018年,美國股市創下1931年以來最糟糕的12月跌幅,繳出令人難以置信的成績單;歐洲經濟看似平穩,但是歐洲的銀行股整體下跌幅度竟然超過25%,似乎預告了經濟下行的訊號;而中國大陸的上證指數全年下跌24.59%,在全球主要股市敬陪末座。

 全球股市在12月的震盪,有對今年第一季上市公司獲利表現失去信心的基本面因素,也有人工智慧交易比重大增,加重漲跌震盪幅度的技術面因素,目前大家都在關注,震盪是否會延續到元月,甚至在進一步基本面利空的打擊下而續創新低,金融資產的價格由市場決定,那些號稱能夠準確預測未來走勢的專家說法,參考就好,但是,面對劇烈震盪的市場,政府、企業與投資人都應該做足準備,這是我們迎接2019年最重要的工作。

 大陸經濟正在與下行軌道的重力奮戰,已經是眾人的共識。北京剛剛結束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19年要「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核心目標,再次強調「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六穩」應對策略,同時,2019年是中共建國70周年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年,經濟政策絕對不允許出差錯。

 大陸中央在去年7月提出「六穩」策略,顯然就是看到整體經濟下行,必須預作風險防範,緩和經濟結構調整過程所必然遇到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的困境,不能重蹈日本在1990年代泡沫破滅之後所犯的錯誤,特別是川普在2018年3月對大陸發動貿易戰爭,對於大陸經濟下行帶來加速度的壓力,一直到第四季,才在副總理劉鶴率領人民銀行行長易綱、銀行與保險監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從10月19日起陸續祭出重大救市政策,穩住了不斷下跌的股市與匯率。

 大陸經濟逐步冷卻,對台灣勢必造成難以避免的影響,最苦的就是遍布大江南北的台商,以對美出口為主的台灣製造業者,被迫分散生產基地,在東南亞甚至印度尋找替代的工廠;但是以內銷為主的台商壓力也不輕,做食品與連鎖的85度C與吳寶春麵包店,被意外的政治攻擊打亂了商業布局;而許多台商都遇到銀行收縮銀根,或是下游廠商拖欠貨款的挑戰,台商內外夾擊,財務與業務都遭遇強烈颶風襲擊,可說是千禧年至今挑戰最大的一年。

 美國經濟雖然在年初川普推動史上最大的降稅方案後,呈現復甦的榮景,但是作為經濟櫥窗與領先指標的金融市場,卻出現罕見的劇烈震盪行情,道瓊指數全年跌6.7%,史坦普500指數全年跌7.8%,都是金融海嘯以來最糟的表現。

 雖然在聯準會縮表、回收量化寬鬆資金的政策操作下,美元匯率強勁,顯示全球資金從新興市場回流美國的趨勢,但是根據基金研究權威機構晨星(Morning Star)在12月底發布的統計,2018年投資人投入美國共同基金、ETF的金額,較2017年驟減62%(統計至11月底為止),總額只有2,370億美元,雖然絕對金額還略高於2015與2016年,卻只有2012至2014年各年的一半。也就是說,資金從海外撤回美國,但是投資人贖回基金、ETF的流出數額更為驚人,這是市場進入調整期,投資人心態趨於保守,減少高風險資產比重的重要訊號。

 大陸與美國的訊號已經同步顯示,兩大經濟體的政府與市場,都在同步進行「去槓桿」的操作,大陸雖然逐漸調降利率水準,但是在P2P等泡沫破滅、以及上市公司股價重挫的下行壓力下,金融體系的流動性呈現自然緊縮的趨勢,必須仰賴人民銀行進行定向調降準備率等寬鬆操作,來緩和自然緊縮的壓力。

 美國聯準會在過去兩年之內,將指標性的聯邦資金利率從0.5%逐步調高至2.5%,更關鍵的操作則是以每個月500億美元的速度,將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一路向下縮減,從年初的4兆4,437億美元,縮減到年底的4兆756億美元,2018年全年瘦身了將近3,700億美元,美國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雖然充沛,但是聯準會快速去槓桿的動作看在投資機構眼中,趨勢非常清楚。

 面對中國與美國兩大經濟體同步去槓桿的事實,儘速「降低風險」是2019年開年大家共同面對的第一課,企業必須提高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比率,以因應大陸金融體系與上下游廠商流動性減弱的挑戰;而台股投資人則必須要降低融資或是質借比例,提高承受市場價格波動的耐震力。

 2019年雖然不至於再重演股價重挫、投資標的泡沫的驚人戲碼,但是仍得穿好防寒衣,避免毫無預警,隨時襲來的寒流,初春之前的寒流總是最冷冽的,大陸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申「六穩」策略,每一穩都是防寒措施,美國聯準會2019年的升息機率已經降到兩次,但是縮表操作卻還沒有鬆手的跡象,要度過經濟寒流,全力提高自己的現金部位,寧可少賺不要大賠,應該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