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120

從台韓經濟比較看未來發展

[社論] 營造一個有感復甦環境系列(1)

 去年九合一大選,執政戰面臨重大挫敗,並表示要推有感政策。為何總體數據和民眾感受脫節?值得我們深入檢視。近兩年來,台灣經濟的表現漸入佳境,出口成長強勁、經濟成長率也逐步攀升,前年(2017)成長率超過3%,去年也有2.6%左右的成長。再者,物價平穩,失業率也下降至近年來的新低。政府也一再表示,台灣經濟正處於二十年來最佳的狀態,甚至有超越南韓的態勢。但在經濟景氣復甦之際,民眾卻多數表示,對經濟復甦無感。鑑此,我們透過台韓經濟數據的比較,看看彼此的優劣勢,再分析可否借鏡韓國之長,以營造一個使民眾有感的復甦環境。

 首先,就經濟成長率而言,2018年台灣的成長率為2.6%左右,韓國則約2.7%,台灣表現稍差,但差距不大。不過,兩國都低於全球經濟成長率的平均值。其次,台灣的失業率(3.76%)稍高於韓國的(3.68%)。表面上看起來,韓國經濟似乎表現較佳。但實際上,韓國派遣人員的雇用比率達三成以上,反之,台灣則在8%以下,也代表台灣政府比較照顧勞工,在政策上限制薪資、福利水準較無保障的派遣員工比例。

 在物價水準(CPI)的比較上,台灣的物價水準低於南韓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國營企業吸收水、電、油價等的上漲。其二,台灣對進出口相對比較開放。在物價上漲之際,可以透過進口國外原物料、農產品來平抑物價。如果結合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呈現的痛苦指數,台灣則低於韓國,代表台灣的民眾生活壓力相對較輕。在2017年3月時,聯合國公布的「世界幸福指數報告」上,台灣排名第33名,雖比新加坡差(26名),但優於日本(51名)、韓國(56名)、香港(71名)及中國(79名),代表台灣民眾的幸福感仍優於韓國。

 在人均GDP的表現上,根據環球透視(Global Insight)的推估,韓國2018年已達32,000美元,台灣和韓國相差超過7千美元。不過,如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的估算來推估人均GDP,台灣則超過韓國。在GDP的總量(絕對值)比較上,台灣約為新台幣17兆多元(5,700億美元左右),韓國的GDP則約為台灣的2.6倍,可見韓國在整體經濟實力與動能的蓄積上,明顯優於台灣。近十年來,南韓經濟成長率與實質人均所得,大致超過台灣。但如以購買力平價(PPP)推估的人均所得,台灣則優於韓國。其次,台灣的物價上漲率遠低於韓國,惟失業率則略高於韓國。

 整體而言,台灣和南韓在數據的表現上各有其優劣之處,問題關鍵在於產業結構的差異與政府的企圖心。在產業結構上,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在品牌、行銷、海外據點的開拓上,台灣不如韓國以大企業為主的經濟體系,尤其韓國在國家形象、文創產業的韓流風潮下,產品的附加價值高於台灣以代工為主的體系。不過,韓國企業高度財務槓桿、政府與民間追求擴張的政策與積極的企業手段,在經濟反轉時也比較容易受到衝擊。

 反之,台灣較穩健的政策,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平衡發展的產業結構,也相對較容易因應景氣的波動。韓國在品牌、行銷通路的支持上值得我們學習,韓國有大商社在背後推動行銷通路。台灣中小企業品牌、行銷能力較差,政府一方面可以透過租稅優惠獎勵有意願海外行銷企業在行銷研究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則可以和會計師事務所合作,進行海外市場的調查研究,提供中小企業海外布局。同時,針對目標市場,布建經貿運籌基地,在通過台商、供應商、批貨物流及倉儲上,協助其海外行銷。

 其次,韓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企圖心,和美國、歐盟及全球不少國家均簽有FTA,自由化腳步快,也是韓國產品得以在全球攻城掠地的重要關鍵。因此,協調部會,溝通民眾,加速洽簽FTA的努力,政府責無旁貸。

 再者,韓國政府積極推動文創產業,在韓流加持下,國際形象大增,對產品的出口、附加價值的提升上,自然大有助益。反之,台灣近年來則受制於國內政治的紛擾、勞資對立等衝擊,政府企圖心的貫徹、執行力均不如韓國。因此,跨部會共同KPI的努力,解決五缺問題,吸引外人投資,抑制成長動能外,發展定目劇場,並在其旁設MIT名品館,對國外觀光客宣導MIT產品,以及善用醫療打造台灣在東協國家的國家品牌形象,也有助於企業在東協國家的行銷。

 我們認為,在政策上,政府應更積極的作為包括海外行銷、FTA的簽署、吸引投資及強化經濟動能,才能使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有感。在企業出口增加、行銷有所突破,對國內的經濟有顯著提升效果外,民眾也會逐步對經濟復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