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124

迎接點數經濟時代的來臨

 民進黨前立委陳其邁參選高雄市長期間,提出以「高雄幣」振興高雄經濟的政見,選舉結果雖是國民黨韓國瑜當選,但這個政見還是被付諸實現,可以看出好的政策構想是不分藍綠都會被採行的。

 元月18日晚間6時「高雄幣」在高雄六合夜市開始啟用。「高雄幣」以手機APP「幣多多」為平台,民眾在六合、光華夜市及南華商圈等160多家簽約商家進行消費時,每筆最低消費10元起,民眾可以獲得1%至10%的「高雄幣」消費回饋點數存入其APP。「高雄幣」一點折抵新台幣1元,消費者下次在簽約商家消費時,可以用「高雄幣」部分或全額折抵該次消費(視簽約商家而定)。

 「高雄幣」當然不是真正的「幣」,在本質上其性質較接近電子禮券,是限制使用地點及對象的消費回饋(只能在高雄的簽約商家使用)。未來若要成功,需有足夠的回饋規模(燒錢力道)和應用場域(簽約商家數目)。以目前只有160多家簽約商家而言,要用來振興高雄經濟仍遙不可及。「高雄幣」消費誘因也不大,取得「高雄幣」的回饋比率是1%至10%,不是全給10%消費回饋;而在使用上則因為不是每個店家都接受全額折抵,因而導客力道微弱,短期內似乎難成大器。

 一個新創在起步時要有大開大闔的氣勢,才能造成風潮,像中國信託的LINE Points,一開始最高回饋比率達14%,而且簽約店家遍及全台;但是「高雄幣」不但限制消費者使用場域,而且消費者若30天內若未再消費,就會扣除1/3,90天未消費,「高雄幣」就歸零。設計初衷是促使消費者為了留住「高雄幣」,持續到簽約商家消費;但對消費者而言,只有160多個商家可供選擇,回饋比率也不全是10%,何必為區區小回饋而持續到簽約商家消費?

 相對上另一個地方政府幣「台東金幣」,比「高雄幣」起步更早,但開創初衷卻不是為振興經濟,而是為政令宣導。推出一年半,會員累積超過5萬人,2018年全年推播訊息超過12,000則,推播內容涵蓋縣府各局處的法令政策、即時活動、交通旅遊等民眾相關實用訊息,全年超過400萬閱讀人次,這是台灣首度由地方政府發放的數位貨幣。

 台東縣府以發送「台東金幣」(TTCoin)點數作為誘因,推廣初期,每天上午8:18(發一發),民眾填問卷即可獲得「金幣」,養成民眾固定打開APP閱讀訊息的習慣,還能享受集點、換好康的樂趣。台東縣府跟許多商家合作,民眾持金幣可以到特約商家兌換商品,商品種類包羅萬象,吃喝玩樂樣樣都有,商家包括地方小吃、雜貨店、餐廳,甚至還有民宿,目前系統更擴大整合,民眾還可以用金幣繳交停車費。

 「台東金幣」燒錢的來源呢?縣府把往年各局處編列的送肥皂、毛巾、文具、禮品等政策行銷活動的預算整合,改成送金幣,一個金幣等同新台幣一角。加入台東金幣兌換的商家,因金幣帶來導客效應,商家平均營收增加約2到3倍,「台東金幣」創造了產、官、民三贏的效益。

 再來看看純為商業目的而發送的消費回饋點數之發展概況:目前包括LINE Points、P幣、街口幣等,結合信用卡、儲值、銀行帳戶及手機APP形成的「點數生態圈」正蓬勃發展。前述LINE Points、P幣、街口幣三者為市場龍頭,其他包括各電子支付業者,如歐付寶等也發行消費回饋點數,甚至電信業者如中華電信的Hami Pay,台灣大哥大的Wali等,也都有消費回饋點數。而且歐付寶點數、Hami Point、UUPON等消費回饋點數,還可以彼此互換,形成「點數生態圈」的小聯盟。

 這些消費回饋點數的兌換折抵,取得時幾乎都是1點折抵1元,使用上折抵兌換無上限;不像「高雄幣」雖是1點折抵1元,但在使用上有限制,部分商家只接受部分折抵,只有少數商家願意全額折抵。使用LINE Points、P幣、街口幣、歐付寶消費點等消費回饋點數,遇有商家進行專案促銷時,1,000元的商品甚至可用900點折抵,等於商品打9折,讓這些點數價值變大了。

 至於傳統信用卡紅利點數、超商點數等,因為只能按著銀行或超商給定的兌換比率兌換指定商品,且只能在自家內部使用點數,不具生態圈的意義。而且超商點數折抵的兌換比率,常是300點折抵1元,消費者表面上擁有為數眾多的點數,實際上值不到幾塊錢。

 截至目前為止,最有可能形成「點數經濟生態圈」的應屬LINE Points,可使用折抵點數的商家多達15萬家,從百貨量販、餐廳、藥妝到網購等,生活上所需各類消費,幾乎全員到齊;甚至因為有台灣大車隊的加入,不但交通應用因而進入生態圈,又因台灣大車隊還提供洗衣服務、過年大掃除等家居生活服務,使得LINE Points的點數生態圈更近乎成熟。

 綜言之,從地方政府振興經濟、政令宣導,到民間的行動支付商業應用,台灣的點數經濟時代似乎已開始起步,而且不同的點數經濟生態圈也隱然成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