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219

中國經濟趨緩非僅是中美貿易戰之過

 自中美貿易戰開打後,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大陸經濟勢將大受影響的看法,備受媒體關注。於是,當1月底大陸官方公布2018年經濟成長率降至6.6%,創下1990年以來的新低後,不少專家與媒體更直接將大陸經濟急遽降溫歸咎於中美貿易戰,研判是貿易戰導致大陸出口放緩、企業投資與消費者信心減弱。畢竟,大陸近30年來僅在天安門事件及其後的國際制裁衝擊下,導致經濟成長率大幅下滑(1989、1990年為4.2%、3.9%),1990~2010年平均成長率超過10%,即便在2008~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經濟成長率也能撐在9%的高點。

然而,若仔細檢視大陸經濟數據便不難發現,要將2018年大陸經濟成長趨緩均歸因於中美貿易戰之過,有些過於牽強。

首先,就出口而言,2018年美國經濟表現強勁,使中國對美國出口大幅增長11.3%,達到4,784億美元,貿易順差更增長17.2%,達到3,233.2億美元,穩居中國各貿易順差國之冠,且連續2年刷下新高紀錄。再加上在關稅調升的預期下,大陸出口商急於在美國貿易限制措施生效前發貨,大量搶出口訂單,更帶動中國對美出口大增。所以,若干人士直指2018年大陸經濟表現欠佳乃美國關稅壁壘所致之說,不盡真實。

其次,雖然2018年大陸固定資產投資年增率降至5.9%,為2000年以來新低,但主要是受到基礎建設投資由2017年的年增19%,大幅降至3.8%的影響,製造業投資年增率仍高達9.5%,創下近3年來新高,顯見貿易戰導致大陸企業信心回落、投資大幅趨緩,進而衝擊整體經濟的論述,也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那麼,究竟拖累2018年大陸經濟表現的主因為何?前述的基礎建設投資大幅下滑,與實質消費快速回落,實為兩大關鍵,並與大陸過去長期透過「信用擴張」(credit expansion)支撐經濟成長,脫不了關係。

眾所周知,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該年11月中國推出4兆投資計劃救市,力挺2009年經濟成長再度衝上9.1%,頓時成為穩住全球經濟的重要力量。豈料,歐債危機接踵而來,令依舊脆弱的全球經濟再受打擊,成長陷入停滯。美國為首的全球主要央行遂相繼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導致大量熱錢湧入經濟維持高度成長的中國大陸,為其帶來經濟結構扭曲、製造業大量產能過剩、債務槓桿快速累積的巨大苦果。

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數據顯示,中國非金融體系總債務對GDP比已從2008年底的141.4%一路攀升至2016年底的241.4%。雖然2017年在官方去槓桿政策下,總債務對GDP比未再明顯增加,但因大陸政府出手打擊網路借貸平台(P2P)等民間影子銀行,反倒使非金融體系總債務對GDP比於2018年第2季末再度回升至253.1%。同時,2008年後大陸家庭債務快速上升,至2018年第2季末達到6.58兆美元,對GDP比更達50.3%,遠高於2008年的18.6%,房市泡沫明顯擴大。

為了避免大陸爆發系統性債務危機,習近平在連任國家主席與共產黨總書記後,更確立了2018~2020為期三年的「三大攻堅戰」(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並將防風險、去槓桿列為首要目標。在此政策方針下,2018年大陸中央政府讓基礎建設投資力道增長放緩至3.8%,與2014~2017年平均年增長率20.4%的水準,差距頗大,足見大陸對民間龐大債務風險的恐懼,以及推動去槓桿的急迫性。

問題是,對大陸而言,既不能讓房市泡沫與槓桿持續擴大,卻必須避免房價崩盤引爆大陸版的房市風暴,危及社會安定。今年1月廣發銀行和西南財經大學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顯示,大陸家庭資產配置有77.7%集中在房地產,遠高於美國家庭的34.6%,代表大陸房市崩盤所付出的經濟代價,將遠高於西方國家。因此,大陸以「房住不炒、房價不漲」為房市調控政策指導方針,加以經濟成長趨緩,過重的房貸壓力自然會對民間消費產生排擠效應,成為2018年大陸消費成長減緩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言之,2018年大陸經濟大幅趨緩,實非中美貿易戰的偶然,而是長期「信用擴張」政策的必然。更麻煩的是,現正進行的中美貿易談判,雖時而傳出正面的訊息,給予金融市場些許信心,但對「務實的」美國而言,在好不容易有牽制中國的工具(關稅),且效果頗佳後,怎會輕言放棄?在可預見的未來,雙方縱能談出些許共識,美國頂多將去年調升的關稅稅率略為降低,做為談判紅利,卻不太可能會完全解除對中國的關稅枷鎖。而中美貿易戰對大陸經濟的負面影響,只怕在2019年才正要體現。再加上大陸政府持續推動「三大攻堅戰」,意欲拆解偌大的債務地雷下,消費及投資亦將快速減緩,導致企業利潤萎縮,進一步壓低民間投資意願。由此可知,2019年中國大陸面臨「內外交逼」的挑戰甚大,各界實應密切注意相關的情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