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320

協商一國兩制 先聽台灣人要什麼

社評

image
掃描QR code 參與線上討論

大陸台籍人大代表陳雪英在兩會上,針對大陸和台灣社會協商「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提出「更開放、更充分,讓每個人都滿意」三原則,建議初期階段台灣人士的代表性不必固化。陳雪英是大陸13位台籍人大代表中唯一出生在台灣的代表,不久前剛剛來過台灣,對台灣民情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她的意見,大陸官方應該重視。

自從習近平提出兩岸代表人士展開民主協商的倡議之後,台灣內部正反面意見皆有,不少人支持兩岸應該開啟商談,而且早談比晚談好。但一般對兩岸民主協商仍有疑慮,甚至將「一國兩制」視為洪水猛獸,認為會導致台灣主體性的喪失。

這一方面是因為長期的反共宣傳,讓台灣民眾對大陸抱持恐懼懷疑的態度,一國兩制被汙名化,成為「政治不正確」的代名詞。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社會對兩岸如何談、談什麼,以及最終會達成什麼結果,乃至協商結果會否得到落實,缺乏清楚的認知與信心。民進黨姑且不論,藍營政黨也沒有做好開啟兩岸協商的準備,民間社會也沒有想清楚未來兩岸應該要走向何方,大陸更未說清楚統一的具體方案,與台灣民眾建立有效的溝通,讓台灣民眾對「一國兩制」產生信心,這也是台灣主流民意支持維持現狀的原因。

台灣社會內部對兩岸前途及對大陸的看法,存在多元的意見表達,在多元觀點廣泛存在、且短期內難以達成共識的狀態之下,到底何者能夠代表台灣社會,或者至少能夠代表台灣社會的某個領域、某個群體,實際上並無標準的答案。為此,大陸官方確應重視陳雪英女士的意見,在兩岸協商啟動之際,盡量廣泛的邀請台灣各界人士參與民主協商,避免因為身分敏感或者意見、立場不同,而將真正有代表性的台灣民眾排除在外。

兩岸問題的解決,最終要兩岸民心相通與心靈契合,大陸是統一進程的推動方,更應主動了解台灣民眾的核心關切,這就牽涉到兩岸協商主題的問題。雖然大陸曾言「什麼都可以談」,但實際上,大陸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讓兩岸民主協商的主題能夠更加明確和可操作化,而不至於變成空談。同時大陸也必須做好長期的準備,須知兩岸民眾對兩岸前途的認知和主張仍然存在相當的距離,因此,協商對話需要經歷長期的溝通過程,讓台灣和大陸民眾能夠在溝通中增進了解,並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讓雙方的認知逐步趨近。

需要注意的是,「民主協商」屬於相對正式的對話形式,但是兩岸雙方在政治問題上分歧甚深,彼此之間的立場又相差甚遠,在沒有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就徑直展開協商,難免會導致各說各話、甚至不歡而散的結果。為了避免這一局面的出現,也為了兩岸政治協商能夠行穩致遠,兩岸應該先從「溝通對話」開始,循序漸進地達成協商目標。

具體而言,兩岸民間社會應該在正式展開協商之前或之初,先在不拘形式、不限主題且盡量擴大參與面的基礎上,讓兩岸人士能夠進行深入對話,讓各方人士特別是台灣民眾,都能盡可能全面的了解彼此立場和核心關切,並根據需要調整乃至修正自身的看法。

在此過程中,既需要兩岸專業人士、智庫學者進行兩岸政治進程的討論,提供可供社會各界參考借鑑的各種方案版本,同時也需要各行各業的有關人士,能夠收集自身所處領域或群體的意見和建議,針對專家提出的方案提出有代表性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認為可行的補充方案,甚至新版本。

需要注意的是,在兩岸溝通對話過程中,大陸也必須加強對內溝通力度,讓各方的意見都能產生討論,並及時化解長期存在的種種強硬立場,避免激化兩岸對立情緒。同時,大陸官方也需要根據兩岸民間對話提出的問題,及時解決兩岸之間持續存在的、阻礙兩岸關係健康發展的諸多困境,從而台灣社會能從兩岸對話中感受到實際的獲得感。

兩岸唯有經過廣泛且深入的對話,才能在各自社會內部,以及在兩岸之間,按照已經達成的共識逐步朝向共同的發展方向前進。當兩岸民間已經對統一的終極結果有正面期待的時候,兩岸代表人士再來展開相對比較正式的民主協商,應該會產生更有可操作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