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326彭禎伶/台北報導

壽險經營遭誤解 李長庚三批

指外界的批評都是瞎子摸象,只有片面,應有系統性的討論及找出解決辦法

image
國泰金控法說會重點 ●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圖/王德為

 少了壽險業,台灣的收入及工作機會將少很多。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25日在法說會上「有感而發」,強調各界對壽險業的批評如同「瞎子摸象」,都只有片面,事實上壽險業的問題涉及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央行的貨幣及利率政策、銀行經營、股東股利及就業機會,應有系統性的討論及找出解決辦法。

 李長庚昨日有三批,一是壽險海外投資占68%,立委要求學南韓經驗,李長庚說,南韓債市規模約新台幣61.5兆元,是台灣的近7倍大,且韓國10年期公債利率比台灣多1~3個百分點,「若我是南韓壽險公司,投資國內債券就非常開心,為何要去海外冒險」。

 反觀「台灣利率很早就趴在地上」,台灣壽險業的海外投資比南韓先進好多年,南韓近年公債利率也下跌,其金融監理機關已打算修法,將保險國外投資上限由30%拉高到45%,甚至無上限,且打算引進台灣金管會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

 不過,李長庚也坦言,南韓新契約宣告利率接近公債利率,其商品設計及資金成本的確值得台灣學習,南韓人口是台灣的2倍、人均GDP比台灣高,但台灣壽險保費卻比南韓高,即應思考是否是「虛胖」、「承受過高的風險」。

 二是債券ETF根本不存在流動性、集中度的問題,李長庚說美國債券市場有42.9兆美元,每日交易量有8,900億美元,台灣所有債券ETF共185億美元,同時全部贖回,在美國市場都只是一塊小蛋糕,更別提債券ETF還含歐洲、拉丁美洲等全球債市。

 李長庚強調,壽險業投資債券ETF等,只要是韓元計價,在南韓也算是國內投資,也沒有多計提匯兌風險。台灣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各壽險公司投資後的避險作法,及是否有操縱獲利,解決之道就是資訊揭露及風險控管,不需要去限制此商品的發展。

 李長庚最後強調,壽險業靠著國外投資,提供保戶較高的投報率,增加收入,消化國內爛頭寸,減少央行要收回游資的成本,也讓銀行增加手續費收入、增加理專工作機會及獎金,間接也增加國內消費,同時壽險業匯出資金,自然平衡掉近年外資大量匯入,造成的新台幣匯率波動,反之若沒有壽險業,會有更多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