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424

觀察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的三個層面

 「拚政治」、還是「拚經濟」,一直都是國內外朝野政黨選舉最重要的戰略思考。通常是,執政黨打出亮麗的「政績牌」加持,在野黨則祭出「負面選舉」,或是在政策立場做出明顯的區隔,提出更美好的政策願景和競選標語。美國總統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這個任期才剛過一半,美中貿易戰居於上風,「通俄門」案算是安全下莊;此時對於挑戰總統大位的民主黨而言,就必須從競選策略、媒體傳播、以及政策主張三個層面加以檢視。

 在「競選策略」方面,目前遊走在「通俄門」、「美墨邊境圍牆」、「白宮國會戰爭」、以及希望著重在健保醫療、綠色新政、社會福利、槍枝管制、移民政策改革、甚至「大麻合法化」,回歸民生議題政見的區隔,還要看初選過程參選人論辯的焦點,以及最後勝出、代表民主黨參選的人是誰而定。由於在政治場域的長期纏鬥,將不利於民主黨支持者念茲在茲的民生經濟,因此回歸到常態的政策主張,似乎才是重返執政之路應該採用的策略。

 無論是怎樣的競選主軸,民主黨的核心理念價值並不會改變;但必須重視的反而是上次大選黨內初選落敗的參議員桑德斯,所堅持「左傾」的各種政策主張,如今成為此次眾多角逐者的普遍立場,而民主黨對於社會主義「集體傾向」的政治思維,也直接反映在政策態度與立場之上。四年前烙印在希拉蕊身上「電郵門」的誠信,以及「建制派」沒有和基層民眾站在一起的種種質疑,導致基本盤選票的流失,如何找回過去支持者的熱情,無疑是現階段有意參選人士心中最重要的課題。

 在「媒體傳播」方面,民主黨人士要面對的現況是,川普近乎全面摒棄傳統主流媒體在政治傳播和政令宣導所能發揮的功能。在少之又少的白宮記者會上,不乏川普總統用手指著CNN記者說「假新聞」(fake news)的畫面,或是他直接在推特貼文,抨擊Google搜尋引擎透過關鍵字找到和他有關的媒體,都是對他與共和黨比較不友善的媒體。川普反擊的方式則是善用「黏著度」較高、直效傳播行銷的社群媒體,藉由臉書超過2200萬的粉絲、超過3200萬的推特追隨著,2017年就職半年曾經自詡擁有1億關注者的川普總統,早從到任就以更「接地氣」的「自媒體」展開極其獨特的連任之旅。

 上次總統大選,美國和世界各國新聞媒體的民意調查結果,近乎一面倒的預測希拉蕊會當選,原因來自「技術」和「制度」。其一是傳統主流媒體的民調技術,不容易接觸到支持川普的特定族群,以及他們的支持強度和選票擴散效果,特別是在重大議題的發酵和最後催票的時刻。其二在於全球獨步、「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美國總統的「選舉人團」制度。希拉蕊雖然比川普多出近300萬張普選票,卻拿到比較少的「選舉人團票」而敗北;關鍵就是每州的普選票只要贏1票,就可以拿下該州全部的「選舉人團票」,反過來也一樣,在同一州輸1票和輸10萬票的結果完全相同。「贏者全拿」的選舉制度固然是歷史的共業,但對民主黨來說,卻是「不可承受之重」。繼2000年高爾之後,民主黨2016年「選出第一位女總統」的政治號召,又再次出現「人民普選票多,總統卻是別人當」,而與白宮兩次擦身而過。

 至於在政策主張方面,目前民主黨「黨內互打」的情勢混沌不明,歐巴馬和希拉蕊的年輕非洲裔男性和年老白人女性的特點,似乎已經打破提名白人男性的傳統。目前民調領先、募款能力強、擁有全國知名度的三位,前副總統拜登、捲土重來的桑德斯與另一位女性參議員華倫,前兩位年近八旬,後者今年年過70歲。多位其他參選者在政見理念上,並沒有很大的差異,政見主軸都延續自桑德斯黨內初選和希拉蕊所做出「向左走」的區隔。例如有非洲裔女性加州參議員的參選人被譽為「女版的歐巴馬」,她支持「大麻合法化」、全民健保、以及「追夢人法案」(DREAM Act);也有台裔企業家楊安澤因為提出全民健保和「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的政見,而被稱為「亞洲版的桑德斯」(Asian Bernie)。

 相對於川普疾呼「美國永遠不會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公開喊話,以及2月發表的國情咨文所強調「美國建國的基礎,是自由和獨立,而不是政府主宰和控制」,則除了競選策略和媒體傳播之外,候選人本身的條件及政策主張與政治上的意識型態,將會決定美國社會普羅大眾的投票行為,而這也是民主黨必須面對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