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506

言咨悅懌,過悅必偽-論台灣投資成長的虛實

 經濟部日前宣布「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已通過40案,總投資金額逾2,000億元。隨後蔡總統也表示去年新台幣5億元以上僑外來台投資已達5,365億元,是近年來最高。不久前,主計總處發布首季GDP概估時,同樣不忘強調台商回台投資所帶來的效益。

 這些年台灣經濟低迷確實是投資不振所致,這裡的投資指的是企業蓋廠房、買設備、買專利的資本支出,這樣的民間投資會形成生產性資產,當生產性資本存量逐年擴大,一國生產力才能穩健成長。

 所以任何有助於民間投資的政策都應予以肯定,三年前總統大選結束後,甫上任的國發會主委陳添枝便看到這個問題,他表示台灣近年的景氣疲弱和2008年之前不太一樣,其中有結構性的問題,陳主委以成立國家級投資公司、設置創新轉型基金及推動綠能、生技等五大產業為「三駕馬車」,以此推動投資,期望能擺脫低迷的局面。

 然而,投資環境不單是取決於三駕馬車,更取決於政治環境,三年來台灣政治環境依舊紛亂,因此民間投資依舊低迷,依據國民所得統計,台灣過去三年民間投資平均年增率只有1.1%,不但低於1990年代的11.3%,也不如馬總統執政時期的1.6%,這說明直到如今民間投資低迷的情況仍未獲改善。

 我們肯定政府近年非常努力,在三駕馬車力有未逮下,盱衡全球貿易紛爭情勢,立即提出「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期待以此重建產業供應鏈,自年初以來通過資格審查的數字蒸蒸日上,發布的新聞稿也愈趨活潑,第十四次聯審會的新聞稿標題這麼寫:「大船入港囉!台商回流突破兩千億,作伙撩經濟,台灣會更好」。

 對於低迷的投資能恢復活力,我們同感歡喜,因為只有投資成長,低迷的景氣,停滯的薪資才可望改善。不過,我們也要提醒執政當局正確理解投資的定義,而文官們更應以專業釐清投資的內涵,如此方可讓行動方案不致因誤判情勢而功敗垂成,以下是我們的四點提醒:

 第一、釐清台商回台投資的虛實:依方案只要是受美中貿易戰衝擊、赴大陸投資兩年以上,且回台投資部分產線具智慧化技術者即符合資格。

 談台商回台,好像是這些企業皆自大陸返台,事實上,這些企業多數的母公司都在台灣,因此這些投資到底是原有在台母公司的擴廠計畫碰上政府優惠政策,轉而變成台商回台?亦或是新增投資?有待釐清,若只是原有投資計畫繞一圈變成台商回台,其效益恐怕就沒有數字所呈現的這麼大了。

 第二、釐清台商回台投資與民間投資的差異:台商回台突破2,000億元,連蔡總統、蘇院長都難掩興奮之情,在臉書對外宣布,然而我們要提醒當局,這裡的投資總額有極大的比例得花在購地,最後真正能計入民間投資(固定資本形成)的比例得打個折扣,過去曾有閣員看到經濟部列管重大投資金額大幅成長,高興不已,但不久他看到主計總處發布的民間投資依舊低迷,深覺疑惑,把專業幕僚叫來一問才明白其間的道理。國民所得統計認為土地只是移轉,並未提升總體經濟附加價值,故不與計入,這誠然是有道理的。

 第三、各級文官應堅守專業具實陳述:執政者有權力決定政策的方向,但政策的規劃、執行及管考還是得由文官來執行。這些年各部會空降的政務官不少,其對業務自然不及文官來得熟悉,因此文官體系應該在規劃、執行各階段予以專業建言,這雖是難事,但文官還是得有勇氣,例如台商回台雖破2,000億元、創造20,000個就業機會,然而這只是審查通過的數字,到落實還有一段時間,自不應隨意附和,事實上方案才啟動四個月,若統計部門宣稱投資已見成長,就業已見增加,豈不貽笑大方。

 第四、引用統計宜讓人看得懂:在台商回台突破2,000億元的氣氛下,政府援引各項數字表達前景樂觀,無可厚非,但還是要謹慎些,日前蔡總統在桃園表示:「去(2018)年新台幣5億元以上的僑外來台投資高達5,365億元,較前一年成長31%,是近年來最高。」不過,依投審會的資料,去年僑外投資是114億美元,以匯率30.2計算也僅新台幣3,443億元,與蔡總統的數字有不小的出入,委實令人好奇。事實上,過去官方文件上新台幣5億元以上的投資都是指經濟部列管的「重大民間投資」,而非「僑外來台投資」,蔡總統專業幕僚無數,也許此次談話另有意涵,我們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數字還是要讓人看得懂為宜。

 文心雕龍是我國文論的經典,其中《論說》一篇指出:「說者,悅也,兌為口舌,故言咨悅懌,過悅必偽。」這意思是指說話雖然該讓人感到喜悅,但如果過份讓人喜悅,便是虛偽了,我們以此勉文官堅持專業,不要為了取悅高層而附和說了虛浮的話,同時也呼籲當權者以聽真話為樂,聞過則喜,能如此,台灣經濟才有機會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