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511

政府編算財富分配統計的再思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發布2017年國富統計,這項統計只告訴我們平均每戶有多少資產、負債,但卻沒有告訴我們資產分布的情況,我國自1991年辦理過一次國富調查公布過財富分配以來,二十多年來,在這個領域可說是一片空白。

 每年這份報告發布時,總會惹來無感之議,因為報告說台灣平均每戶家庭擁有上千萬元的資產,對於多數連房子都買不起的人而言,上千萬資產自然是天方夜譚。以2017年平均每戶財富(資產淨值)達1,445萬元而言,恐怕六、七成的國人都望塵莫及。

 造成人們對這項數字無感的原因,仍在於這項統計是國內八百多萬戶家庭資產淨值的平均,算術世界裡富人、窮人平均的好事自然不會在真實世界裡出現,這項被富人拉高的數字會讓多數人無感,理之必然也。

 我們認為讓國人釋疑的最好方法,便是研編財富分配統計,以讓國人明白最富的10%家庭擁有的資產有多少,後10%擁有多少,中產家庭擁有多少,如此一來非僅可以釋民眾之疑,還可以讓政府了解財富集中度、貧富差距等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主計總處現行每年公布的是「所得分配」,而非「財富分配」,兩者的差異在於前者是家庭一年的所得,是流量統計,後者是家庭所擁有的房地產、家庭設備及金融資產總值,是存量統計,若說所得分配不均會招來民怨,那麼,財富分配不均所招來的民怨將更加可怕。

 我們以台灣僅公布過一次的財富分配,與所得分配進行比較,大概可以了解兩者的關係,1991年台灣家庭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僅為4.97倍,而五等分位「財富差距」為16.8倍。由此可知,財富分配較之於所得分配更為不均,何以如此?這是因為房地產、金融資產大多集中於富有家庭。自前次公布迄今,二十多年來台灣社會已歷經無數巨變,所得差距漸次擴大,惟我們對於財富分配的變化卻懵然無知,如此重要統計竟缺席了二十八年,實在是主政者的嚴重失職。

 猶記得1992年主計處首度完成國富調查,編成「家庭財富分配提要分析報告」提報至行政院院會時,與會首長熱烈討論,行政院長郝柏村並指示:「政府未來施政要就土地政策、平均地權及因土地取得之財富,如何為社會分享審慎檢討,此外也應就如何協助年輕人儲蓄購屋,研究可行辦法。」

 財富分配統計之重要,其深具政策意義於此可知,在主計處這項資料的提醒下,使得1990年代台灣經濟不致因追求成長而致分配惡化,然而二十餘年來財富分配統計付之闕如,土地、房產、金融資產集中的情況如何,除了有學者以遺產稅申報資料進行研究,得到若干結論,官方迄今並沒有公布任何統計,這對於政府施政是一大缺憾。

 我們認為財富分配統計的編算有必要性、急迫性,在如今政府擁有如此多的大數據資料庫下,昔日難以調查的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應著手試編,對此我們有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行政院設專案小組協辦統計:主計總處長期以來一直關切財富分配統計,並多次嘗試研編,然而由於財稅資料檔、銀行體系資料檔、房地產資料檔、耐久財大數據皆握於其他部會手上,事涉分配面的資料也較為敏感,若無行政院居中協調,資料難以取得,此一編算工作便難以完成,因此行政院有必要擇一政委籌組專案小組來協助主計總處進行研編。

 第二、主計總處邀專家審慎規劃:二十多年前主計處是採用調查的方式編算財富分配統計,此一方法雖與今天不同,但當年編算的經驗極為寶貴,歷二十餘年統計空窗期,當年參與國富調查的官員多已退休,為讓統計更嚴謹,可借重昔日退休官員的經驗,此外,近年仍有學者孜孜不倦於此一領域,主計總處可邀這些統計實務、學理的專家,進行前期規劃。

 第三、訂出時間表對外發布統計:長期以來政府研編統計,有些投入資源幾經試編後,便石沉大海不知去向,有些在發布幾年後也由於政治干預而走入歷史。這項財富分配統計對台灣經濟、社會具重大意義,自然不可如此隨興,宜明確訂出時間表對外公布,惟其如此,這項統計才能具公信力,不致於日後惹人訾議。

 《21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於四年前訪台曾說:「全球財富分配日趨不公,政府若沒有積極作為,便很可能回到十九世紀馬克思所處的那種貧富極度不均的年代。」放眼先進國家,誰沒有財富分配統計?然而我們竟空白了二十八年,如今連貧富差距變化成什麼樣子仍渾然不知,想想1992年的郝內閣還有資料可為施政參考,如今我們竟連資料都沒有,如此豈非置台灣於危地,至盼執政當局能以遠見和決心儘速裁示展開編算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