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520■丁學文/上海金庫創投管理合夥人

從外資撤離大陸看台商回歸

image
中美貿易戰詭譎難測,外資正在撤離,包括台達電在內的台商紛紛回台投資。(本報系資料照片)
這批逐水草而居的台商是否從Oracle、Nokia以及柯達的失敗案例中看見自己的倒影?不停搬遷解決不了新時代的競爭問題,認清時勢以及能革自己的命,才有辦法讓台商風雲再起。(丁學文提供)

隨著中美貿易越加的詭譎難測,全球進入一個地緣政治的深水區,在過去兩年,我想投資者和企業高管是處在這個緊張局勢中最恐慌和無奈的一群人。5月13日,蔡英文在會見台灣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時,語帶欣喜的說現在回來台灣投資的台商一波接著一波,今年的總投資額已經突破新台幣2500億元。是的,全球經濟版圖正在重整,危機與機遇在每個跨國企業高管腦中都像一盤難解的棋局,如何起手與如何解局,就是一個讓人頭疼的事情,有人選擇離開大陸,有人選擇堅守陣地,孰是孰非現在甚難預測。這期的《經濟學人》甚至借用1980年代Jeffrey Sachs在玻利維亞治理經濟緊縮時採用的Shock therapy (休克療法)作為標題來告訴我們中美摩擦帶給大家的痛。大陸市場確實正在遭遇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結構重整,外資在撤離,本地企業在崛起,看似一切如常,其暗潮洶湧的天人交戰遠非外人所能看懂。

台商願意回歸台灣建設自己的家鄉,絕對值得高興,但是我們更應該拉高格局想想,台商的回歸到底是因為台灣的重新煥發吸引力?還是大陸市場的激烈競爭讓他們不得不選擇離開?如果是前者,那真的值得為台灣高興,但如果台商回歸是因為在大陸市場的發展遭遇困境,那現今的大陸市場環境是個什麼面貌?迎接台商回歸的喜悅過後他們又該怎麼續篇下一個章節?

曾經,不論你到北京或是上海,布滿天際線的摩天大樓群中,你看見的是全球跨國企業的蜂擁而入,但一代換過一代,最近大陸商業圈最大的新聞就是Oracle(甲骨文公司)在大陸的大裁員,從Oracle大陸研發中心的裁員900人,我會忍不住聯想到上個月Amazon(亞馬遜)宣布關閉它們在大陸的電商業務,這中間到底怎麼啦?我明明看見大陸最近開放了保險、金融、電信運營等服務市場,而且還頒布了外商投資法,看起來已經是對外最大尺度的開放了,為什麼外資巨頭還要相繼退出大陸?

上次在大陸看見這麼激烈的外商裁員,還是Nokia。沒想到這次輪到Oracle的員工在公司樓下拉起橫幅。Oracle敗走中國,其實有著劃時代的意義。5月6日晚,一張郵件截圖被人扔到了Oracle的員工群裡,郵件來自執行副總裁Don Johnson,告知所有人7日早晨要召開一個全員會議。會議開得簡短而沈重,亞太區人力資源負責人公布裁員計畫,沒有提問環節。Oracle大陸研發中心(CDC)首當其衝,首批確認裁員900餘人,超500人來自北京研發中心。沒有一絲防備,那些曾以為自己擁有IT界殿堂級職位和薪水的工程師們,跑到北京總部樓下,拉出中英文夾雜的橫幅,悲情地呼籲我們要工作,孩子要吃飯。

進入大陸市場30年,數據庫一直是Oracle的現金奶牛。2002年起,Oracle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相繼設立研發中心,員工人數達到1600。Oracle創始人Larry Ellison個性張揚,是Jobs(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的好友。這家充滿傳奇色彩的公司,總部位於加州,擁有眾多的光環:全球第二大軟體公司,僅次於Microsoft(微軟);數據庫市場裡的絕對寡頭。2019年的春夏之交,它卻在中國市場踩下了急剎車。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在我看來,這個外資巨頭的危機並不是今天突然出現的,在過去三、四年,甚至十年前都能找到伏筆。在美國,Oracle被稱為紅色巨頭,它的Logo是中國人所熟悉的鮮紅。為什麼它會在前景廣闊的中國市場遭遇滑鐵盧呢?

2000年以後,大陸互聯網和雲計算技術變革,開源、分布式和雲計算為主導的新數據庫時代逐步來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海量數據的噴發,對數據庫提出了完全不同的需求。傳統軟體時代的巨頭Oracle在大陸市場的變局就是技術和時代變革里所有巨頭終將遭遇的共同宿命,讓你強大的,終將埋葬你。有人說過一個比喻,Oracle今天面臨的困境,和當年柯達在數位相機時代遇到的困境一樣,現有的數據庫業務是現金奶牛,但發展前景逐漸暗淡;但投身雲計算,就等於革自己的命。在互聯網的浪潮下,曾經的創新引領者Oracle甚至站到了新技術的對立面。在Oracle身後,是大陸浩浩蕩蕩的互聯網浪潮。如此不難理解,Oracle在大陸的衰落,不過是在互聯網時代,大陸的互聯網企業顛覆傳統IT廠商的一種體現。

其實外資或台商在大陸遭遇到的不只是商業環境的變化,人才招聘也遇見了天花板。十幾年前,外資或台商曾經是大陸一代年輕人最嚮往的就業之地。如今情況正在發生變化,雖然外資仍然是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選擇,但熱度卻在一年年地消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中高端的求職者把目光投向了國企和民企等中資公司。《21世紀經濟報道》最近選取了2019年大陸最好十家大學的畢業生就業選擇。其中有個有趣的現象是,在中國的TOP10大學裡,其中8所的畢業生就業人數最多的都是華為。排在二至六位的分別是網易、中興通訊、國家電網、海康威視、阿里巴巴。

十多年前,選擇到外資或台商工作的優秀畢業生,拿著比同齡人更高的薪資,出入城市黃金地段的摩天大樓時,已然是那個時代的精英群體。在那個外資或台商入華的黃金年代,無論是薪資水平、辦公環境,還是由此帶來的優越感,它們都吸引著國內大量頂尖人才加入。如今,隨著本土科技互聯網公司的崛起,外資或台商提供的薪資早已不再具有競爭力,工作本身所能帶來的優越感也不如當年。大環境的不同,人才招聘的困難,對於想在大陸經營的企業來說確實是今非昔比,不過我更關心的其實還是這批逐水草而居的台商是否從Oracle、Nokia以及柯達的失敗案例中看見自己的倒影?不停搬遷解決不了新時代的競爭問題,認清時勢以及能革自己的命,才有辦法讓台商風雲再起,也才能幫台灣經濟貫注新生的時代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