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520

台商回流不能照單全收

社評

image
掃描QR code 參與線上討論

中美貿易戰風雲再起,全球金融市場風險急速升溫,陸股與美股首當其衝,都出現急跌走勢,人民幣貶值壓力大增。儘管川普及中方談判代表劉鶴透露,雙方仍有機會達成協議,但恐慌情緒繼續蔓延,金融市場動盪並未平復,市場恐慌VIX指數急速飆升6成,可略窺一斑。

中美貿易戰造成的關稅壓力,讓許多低毛利、無自有品牌、外銷導向的大陸台商難以招架,出走潮似有加速跡象。特別是在政府祭出租稅、土地、勞力及水電等專屬優惠措施下,回台投資意願大幅提高。根據經濟部最新統計,目前台商回台投資金額已超過新台幣2500億元,家數則高達50家以上。總統、行政院長及相關部會首長都視為重大政績,擴大宣傳。總統蔡英文更直接加碼,將今年台商回台投資目標拉高到新台幣5千億元。

有趣的是,過去在馬政府時期,民進黨對大陸台商並不友善,認為台商資金回台只會助長資產泡沫,無助實體經濟發展。當馬政府積極鼓勵台商回台投資時,民進黨主張必須嚴格控管大陸台商回流資金。如今物換星移,助長資產泡沫的聲音沒有了,代之而起的是台商回台有助形成產業群聚效應,提高產業產值與加快技術提升,甚至帶動產業升級轉型並促進經濟發展。今昔對比,真是令人有時空錯亂之感。

姑且不論台商回台是否會助長資產泡沫,對於蔡政府宣稱能夠帶動產業升級轉型的說法,卻令人大為存疑。原因很簡單,經濟成長要從效率轉向創新與價值驅動模式,產業需要大量的創新、研發投入、附加價值提升等要素,對照目前經濟部公布的這批回台台商名單,大多仍是屬於傳統製造思維的生產模式,對於產業升級轉型幫助不大。

過去會到大陸設廠的出口導向型台商,多是基於廉價勞力與土地的成本考量,如今因貿易戰回台,同樣基於控制成本的需求。在無法創造高附加價值的情況下,政府又得撥出有限資源給予獎勵,當然無助於產業升級,反而拖累台灣經濟轉型的速度。更何況,為了吸引台商回台投資,拚命給台商優惠,看在那些長期耕耘這塊土地的企業眼裡,真是情何以堪。

平心而論,短期台商回台或許可以帶動一波投資熱潮、美化經濟數字,但對台灣的產業升級幫助根本不大。主政者不應為了帳面數字的美化而唬弄人民。甚至早先時候,還宣揚中美貿易戰帶來的轉單效應,會讓台灣得利。這樣的想法明顯犯了邏輯謬誤,只考慮轉單效應,卻忽略外溢效應。從台灣在全球供應鏈扮演的角色來看,全球貿易深深影響著台灣的經濟發展,當中美貿易戰火重挫全球貿易時,台灣絕對難以獨善其身。根據央行的報告,台灣的全球價值鏈參與程度高達67.6%,高居世界第一。也就是說,台灣身為中間財貨的主要進出口國,向前及向後連鎖程度都與國際貿易息息相關,怎麼可能躲得過貿易戰衝擊。

在中美貿易戰砲火下,台商確實面臨抉擇的關鍵時刻,無論撤回台灣、遠走他鄉、或持續深耕大陸,都必須做出果斷的選擇。只是,不管最後決定如何,最重要的還是應該以提升競爭力或產品附加價值為優先,才能加快升級轉型步調。對政府來說,「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要服務的對象,也應是積極追求升級轉型的台商。如此一來,才能真正扣合藉由台商回台投資推動台灣產業升級轉型的政策目標。不然,到頭來也只是淪為口號而已。

我們不認同政府宣稱的台商回流效益,但樂見台商回台投資,也希望政府恪遵審查原則、嚴格把關。例如,必須符合產業創新領域、屬高附加價值產品、或國際供應鏈居於關鍵地位等特定資格的台商,才能放行,而不是照單全收。畢竟要有效因應貿易戰風險,台灣產業需要創新轉型。否則一昧地追求數字、不顧品質,只會讓現況空轉,無法做到有效因應貿易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