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722■記者呂佳蓉/香港報導

陸民謠歌手周雲蓬 用耳朵看世界

失明、流浪、創作 拒絕抗爭歌手標籤

image
盲人民謠歌手周雲蓬。(新華社資料照片)
周雲蓬至雲南演出。(取自微博@周雲蓬)
周雲蓬與他的導盲犬熊熊。(取自微博@周雲蓬)
大陸民謠歌手周雲蓬在香港書展接受媒體群訪。(記者呂佳蓉攝)
周雲蓬在樂器行挑選效果器。(取自微博@周雲蓬)
周雲蓬小檔案

大陸民謠歌手周雲蓬年輕時曾經在北京流浪唱歌,他向記者表示,北京大學南門有個圖書城,當年天天去那唱歌,在中關村上班的青年時常圍著他,聽他歌唱,有時青年還會一起交流,聊著生活的苦悶。周雲蓬說,「別人跟我講很多故事,那種接觸與在舞台上唱歌不同,現在想起挺美好。」

周雲蓬在今年香港書展期間舉辦講座「借我行走的耳朵──音樂漫遊與時代記憶」,並接受媒體的聯訪。周雲蓬1970年生於遼寧瀋陽,9歲時雙眼失明,15歲開始彈吉他,1994年畢業於長春大學特教學院中文專業後,就揹著吉他去北京唱歌。

周雲鵬說,民謠需要社會的變動性與複雜性,大陸正在轉型的階段,生活複雜卻資源豐富,對音樂上的營養特別多。在1990年代中期,是周雲蓬在北京賣藝的階段,他說當時與生活碰撞的機會特別多,要去街頭賣唱,去酒吧唱歌,直接與生活衝突,並且激發出很多火花。

周雲蓬在2007年的一首歌曲「中國孩子」,讓他被視為抗爭歌手。近來,反應社會狀況的作品較少,他說,無論是批判現實的或是表達內心想法的音樂作品,都要讓音樂尊重音樂性,還是要好聽;至於抗爭歌手的標籤,他則不那麼認為,並說他創作的歌曲中有那麼一兩首歌是抗爭,但是大部分是逆來順受的歌。

周雲蓬曾旅居北京、浙江紹興與雲南大理,這三地對他的創作養分不盡相同。他說,北京作品多是現實與生活的衝突,像是「買房子」、「中國孩子」等歌曲;到紹興以後,錄了一張《牛羊下山》的專輯,歌曲幾乎是古詩詞,這與浙江人文環境有關,紹興是座舊城,宋代的古橋、魯迅的家都在紹興,作品轉為古典;現在在大理,出了一張唱片叫《四月舊州》,作品就明亮一點,與大理的自然環境有關。

除了歌曲以外,周雲蓬近期出了一本新書叫《行走的耳朵》,雙眼失明的他,認識世界首先以耳朵感知。今年他到香港已有兩三次,他說,他聽見最經典的香港聲音是過馬路時信號的「滴滴滴」之聲,對視障人士方便,也是文明的標誌。

周雲蓬喜愛旅行,他的眾多作品是在旅途中寫成,接觸一地的管道亦是先透過當地的音樂。以香港而言,香港獨特的氣質,他認為是來自粵語,音樂表述的方式多以粵語歌唱;今年他去了葡萄牙里斯本,就去聆聽當地的音樂「發抖」(Fado)。

來台多次的他,也與記者們分享所聽見的台灣聲音。羅大佑的歌曲「台北不是我的家」與齊豫的「橄欖樹」等歌曲,以及音樂人陳昇帶著他去綠島潛水,水底下的聲音,都為他所聽到的台灣的聲音。周雲蓬說,他特別喜歡聽台灣人講話,與台灣人說話時,或跟台灣人說謝謝時,台灣人總會回答:「不會」,他認為很有意思,也覺得很悅耳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