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724

日本參議院選舉後的區域政經情勢觀察

 一如各方預期,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領導的執政聯盟在7月21日的參議院選舉贏得過半席次,然而出人意外的是,日本政府在7月4日對南韓實施半導體材料出口限制的制裁,以及南韓總統文在寅在日本選舉前一周所提出,日韓貿易戰「對於日本造成的傷害會超過南韓所承受的」的警告。兩國領導人從政的出身背景不同,影響對己身歷史定位的認知,在當前特殊的時空背景下,所擦撞出來的巨大火花,將影響到東北亞的區域政經形勢。

做為政壇「金孫」等級的首相,日本首相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與外叔公佐藤榮作,都曾經當過內閣總理大臣,此等政治世家的尊貴血統,對於他的政治性格有重大的影響。2006年第一次當首相,不到一年期間的主要政績是將「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其所顯示的政治意義,當時並未受到各界注目,也和他原本「親中派」的形象反差很大。成為自民黨史無前例、任期最久的總裁,安倍第二次就任之前,民主黨首相野田佳彥首相2012年的「釣魚台國有化」事件,讓他回鍋擔任首相初期,必須與中國大陸嚴重惡化、低盪到谷底的外交關係,一度是無解的政治難題。而對安倍來說,2013年爭取到東京成為2020奧運主辦城市,時隔將近一甲子能再次主辦奧運,無疑增強他希望能夠延續政治生涯高峰,擔任首相繼續做到主持明年東京奧運之宏偉的政治企圖。

但是,2014年對於安倍而言,卻是一個備受內政外交煎熬的時刻。一方面,2014年4月將5%的消費稅提高到8%,而且要在2015年10月再調漲到10%,但因為民意的極大反彈,兩次政策性的延後施行,也終將於今年(2019年)10月正式上路。另一方面,2014年11月於北京舉行的APEC會議上,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臉色不悅嚴肅,和安倍首相曲意承歡、想要交談,卻未能如願,最後以握手合照結束的尷尬場景,讓人記憶猶新。儘管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11月出席在首爾的「中日韓高峰會」,與當時做東的南韓總統朴槿惠與安倍首相舉行已經中斷三年的會談,日本和中國大陸的關係一直都沒有起色。在美中貿易戰於2018年農曆年後開打,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就訪問日本後,面對美國對各大貿易夥伴程度不一的「關稅戰」,日本和中國大陸的關係也就在「各取所需」的情境之下逐漸回溫。而2019年6月底的G20大阪峰會,雙方提升經貿關係、進行科技交流,為明年東京奧運提供新的契機,對於安倍首相算是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

 上個月G20大阪峰會,日韓並未舉行雙邊會談。究其原因,除了慰安婦這個對南韓是孰可忍、孰不可忍的重大政治議題外,此次日韓貿易戰的導火線,當是南韓最高法院去年就日本企業在二戰期間強行徵用韓國勞工敗訴,處以每人上億韓元之賠償。由於南韓最高法院的判決是一起接著一起,兩國的嫌隙從政治延伸到經濟的場域;而兩國政府7月初談判的不歡而散,也使得日本政府從7月4日起,實施對南韓半導體材料出口限制。文在寅總統就此於7月15日提出警告,呼籲日本政府應該放寬管制,結果日韓貿易戰取代G20大阪峰會,成為7月21日日本參議院選舉前最重大的國際事件。

兩年前5月就任的南韓總統文在寅,政治性格有明顯的脈絡可尋;在1987年之後,南韓政府修憲規定,總統一任5年、不得連任的獨特體制之下,他個人的政策理想,也明確的影響到施政的風格。因為曾經是盧武鉉秘書的個人因素,無論是「反對美國對北韓進行封鎖與制裁」、「要求美國軍隊退出首爾,收回戰爭時期的軍事最高指揮權」、或是「發展美中俄日的平衡外交」,都傳承於前總統盧武鉉在政治大方向的思考。

這樣的政治格局同樣落實前年與中國大陸的「薩德反飛彈系統部署」、當時喧騰一時的政治事件期間,文在寅總統向中國大陸提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三不政策」: 不追加部署薩德反飛彈系統;不加入美國的飛彈防禦體系;以及美日韓的安保合作,不會發展成為三國的軍事同盟。而更令人矚目還有就任以來,藉著去年元月南韓平昌冬季奧運的舉辦,兩韓關係的解凍,去年4月兩韓領導人的「文金會」,簽署「促進和平、繁榮、統一」的所謂「板門店宣言」,對於「半島無核化」與「結束戰爭狀態」表達出來的政治意義,不言可喻。

綜合上述分析,國家領導人的從政歷練與政治性格,在當下的環境交會、磨擦出來的貿易戰,既是基於兩國二戰前的殖民地情結和歷史記憶,也是安倍首相和文在寅總統在區域政治上,南轅北轍的宏觀戰略思考的必然結果。一個修正「向美日傾斜」外交政策、追求兩韓和平統一的總統,一位追求個人在自民黨與日本政治史上獨特地位的首相,一場有深層歷史因素、卻又意料之外的貿易戰,雖然並不會無限上綱成為持久戰,或甚至是全面關係的破裂,但兩國政治恩怨卻足以破壞美國政府佈局深遠的「印度太平洋的亞洲戰略觀」,則是無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