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0831

建構「精實小量產業鏈」以因應貿易戰

 隨著全球貿易的區域化,近兩年中美貿易戰的升級,已引發全球許多產業供應鏈的重組及移動。在這重組與移動過程中,其實也伴隨著新的投資及製造能量的轉移。這波全球產業供應鏈的重組相當有機會帶動新一波製造基地的出現,也可能會為台灣的製造業者帶來國際新競爭者。

 從歷史經驗看,中國大陸製造基地的崛起,台商早期提供的助力毋庸置疑,但後來許多製造業者卻必須面對紅色供應鏈的競爭。這種競爭,顯然不是良性的!

 中國大陸以製造為起點的經濟發展模式,啟發了許多開發中國家。東協、印度及東歐等地區的國家,也從租稅、工業區基礎建設為起點,吸引外來製造投資。而隨著工業4.0概念的逐漸普及,「產業智機化」的概念藉著全球智慧機械業者及服務商的全球拓銷,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政府也都推出產業4.0相關政策計畫,期待引領各自國內的製造能力能夠直接蛙跳到「智機化」。

 按這些國家的製造業走向,大致可預期到「同質」、「大量製造」領域將會出現相當多的競爭者,且很可能快速走向低價競爭。同時可以預期到台灣製造業者如果僅單純地引進「智慧機械」,將不足以因應新一波製造業的競爭!

 台灣製造業相對於這許多新興國家的製造業,有更深厚的發展實力,特別在各製造領域的人才具有相當優勢。最近幾年,不但台灣前幾波西進的製造專業人才已逐漸回台,國內許多大廠製造專業人才也接近退休,這許多擁有深厚製造專業經驗的人才能量,其實是個國際間非常具特殊競爭利基的能量,除了傳承,更重要的是如何發揮這國際競爭優勢,延伸出台灣的未來發展機會!

 協助這些深厚製造的人才能量,面向國際市場的開放創新應是個可以採行的模式。開放創新模式的採行,關鍵重點在於借重自己既有的優勢,吸引他業者或他國互補資源的參與,以共同創造價值,甚至自己進而累積出應有的互補資源。過去最顯著的成功案例,莫過於以色列新創生態系的成功:以色列清楚自己國家在技術上的優勢,但缺乏主要市場連結的能力,後來吸引美國人共同設立國家創投基金,除協助以色列的新創持續進入國際市場外,也自行累積出連結與持續進入美國市場的能耐。

 台灣許多的傳統產業、資通訊及電子零組件製造在國際具相對的國際競爭優勢,且已有部份業者開始建立小量多樣及快速換線的製造能耐,也有部份優質的新創已開始建立起專業製造管理能耐,並提供國際新創在新產品的快速小量製造服務。這些面向國際的服務,已大致呈現出提供國際精實小量智造營運模式的原型。

 一直以來,台灣業者相對缺乏的就是與市場前線的了解與掌握,所以只好仰賴國際品牌大廠協助連結市場。不過,隨著近年生活水平及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各國市場開始呈現出分眾的需求趨勢,這趨勢正是台灣朝精實小量製造的發展機會。

 台灣應以製造競爭優勢及優質製造人才基礎,開展開放創新的合作戰略,逐步與各地區的潛力產品服務或投資者建立夥伴關係,吸引及累積市場資訊以補足台灣無法連結市場的弱點。

 在政策上,政府首先應協助業者凝聚發展共識,聚焦在高附加價值的領域,如智慧應用、健康醫療、智慧運輸等,共同建立起面向國際的服務流程、資訊與雲端服務平台,其中資訊與雲端服務平台,應包含垂直領域開發新產品所需的軟體工具、相關專業的入門知識、國內服務國際開發新品的成功案例、製造訣竅及專業諮詢等可吸引開發新品業者的服務,藉著這服務的提供吸收與吸引國際上對於產品設計及小量製造的需求。這些服務所累積的資料,除有助於台灣了解全球各地市場需求,持續精進台灣對於精實小量製造的能力外,也有助於協助台灣業者接觸到國際客戶。

 接著,以國際有潛在小量製造需求為市場目標,逐步布建各市場區隔的通路連結,例如各地的新創加速器與聚落、台灣各大學在國際的合作學校及各地中小企業對新興產品的打樣與小量製造需求等。在國際市場建立台灣「精實小量製造夥伴」的品牌形象。

 在這連結國際市場與客戶過程中,預期將協助台灣精實小量智造業者能夠擴大市場且獲利;有了獲利的機會,就能吸引更多台灣原有的專業製造人才參與,也能吸引更多人願意傳承製造能量。

國際市場上的競爭,不進則退。台灣過往在大量製造上擁有優勢,但在協助中國大陸製造能量崛起後,反而對台灣帶來相當大的競爭壓力。隨著貿易戰的升級與持續,跨國間製造能量的競爭將日益激烈。對此可能形成的新競爭態勢,僅引導業者回台做智慧升級投資,絕對不夠:如何進一步集結力量,與其他地區業者建立夥伴關係,建立起持續接取及吸收國際市場需求動向的模式,特別是差異化、高值化或分眾的需求,應有其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