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1019

陳年的政策建議為何總是難以落實?

 日前行政院舉辦「策略規劃會議」,據與會人士表示,其實會議報告做得很精緻,也很用心。簡報勾勒出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願景,對基礎研究、資訊安全的重視,跨域合作開拓新藍海產業的企圖心,以及成果展示與產業服務方向,均非常具有前瞻性,值得肯定。

不過,與會代表提出了不少人才低薪、外流,學用落差、創新創業配套不足等問題。也點出跨領域整合,法規鬆綁的重要性。但這些問題在五年前,乃至十年前都曾提過,但為何遲遲都沒解決呢?我們認為,其中癥結在於,時移勢易,問題愈形複雜。加上問題盤根錯節,同時涉及跨部會,不易解決。再者,缺乏具體績效指標(KPI),不易管考,政府及社會各界習慣行禮如儀。就像病人看完醫生後,不用服藥,就覺得輕鬆了一大半。如此一來,問題越拖越嚴重,最後也就積重難返了。

針對上述人才、低薪、學用落差、法等幾個問題,如果是跨部會跨局處必須解決的問題,那是否應該訂定跨部會共同KPI,或針對重大議題,由行政院設立大型的專案計畫,並由跨部會、跨領域來加強合作,並由政務委員負責督導,才能克竟其功?

據了解,中研院長官在會中引用比爾蓋茲(Bill Gates)名言,「我們常常高估我們在一年內可以做的事,但也常常低估我們在十年內可以做的事。」依此推論,如果我們十年前訂下減少人才外流、提高薪水的目標,而我們現在還在討論人才低薪、人才外流的問題,是不是因為之前沒有訂下具體目標,或者已訂下目標,卻疏忽職責,沒有努力去完成呢?實在值得加以檢討。

以下我們針對人才外流、學用落差、青年低薪和法規鬆綁等各細項問題再進一步檢討並提出建議。

首先,在人才外流、薪水偏低的問題上,博士生在台灣找不到博士應有的工作只好楚材晉用,或者留在學術界尋求博士後的位置。高階人才沒有出路,薪水偏低,久而久之,博士生自然越來越少。如果產學合作密切,學用沒有落差,學術界人士畢業後可以順利投身產業界,人才的生涯規劃就得以解決。

另外,吸引國外大廠來台投資,高階人才也有去處。尤其在美中貿易大戰後,美國似有重新定位台灣的企圖心,例如谷歌、微軟、美光紛紛來台投資,如果政府祭出誘因也鼓勵國外生技大廠商來台投資,也可增加就業機會。當前台商回流、海外資金匯回,生技產業不用太多土地、低階人力,是個有潛力吸引台商投資的領域,但此一重大驅動力,卻未見會議有任何著墨,並推動台灣為亞太生技研發中心或重鎮,相當可惜。

第二,學用落差的情況越來愈嚴重,學校老師的研究跟產業界嚴重脫軌跟國際也沒辦法接軌:學校教授沒有太多創業的經驗,研究跟產業界脫軌,加強產學互動不是空談,而是必須落實。台灣科技大學在工業設計領域,實踐大學在服裝設計全球相關科系排名前十名,師資跟產業界互動很深,學生畢業後馬上可以在產業界找到好的工作。因此,引進有創業經驗的退休人士到學校任教,或者延攬在國外有用創業經驗的資深人士擔任教職,避免學用落差值得正視。

第三,資本市場蓬勃發展但人才需求有限,代表產業政策出了問題。生技產業或往上游發展新藥或往下游製藥產業的製造發展。但其人才需求卻只有非常高階的博士或是非常低階的製造、檢驗人才,中間的製造研發品管設計的人才都缺乏,不利於創造更多高階的人力需求,無法和電子資訊業的基盤一樣紮實、廣泛,也無法和電子資訊業並列雙引擎產業。一個產業推動二十多年,號稱明星產業,基盤卻不夠紮實,只造就了少數創業大股東、資本市場,卻無法營造一個價值鏈完整的產業,創造更多高階的就業機會,卻只聽到不斷哀怨人才外流,令人不勝唏噓。

第四,法規鬆綁速度緩慢,不利產業的形塑及推動。雖然政府在法規審查速度上已有不少突破,但未來如果在審查時,將時效和誘因結合,或訂定快速審查機制(fast track process)但廠商自付較高的費用,或可解決部分問題。

最後,生技、資訊電子業的連結、跨域合作是國際趨勢,但台灣跨部會合作不夠積極,推動跨域合作困難重重。國內部會本位主義嚴重,各自訂KPI,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分工不整合一向是國內的通病。這一部分,應該透過跨部會的共同績效指標,或部會間中高階官員的輪調,即可解決部分的協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