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1112■記者賴廷恆/綜合報導

晚年揪團 好友閨蜜共養老

破解「中國式養老」困局 需與傳統模式相結合

image
好朋友抱團相互關懷共度晚年。(取自新浪微博@正北方網)
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不依靠子女,離開傳統家庭,共同承擔生活成本,或成中國式養老困局新解方。(取自新浪微博@憶果緣1971)
養老院帶領老人做健康操。(新華社資料照片)

興起於西方國家的「抱團養老」模式引入大陸後,「抱團養老村」、「閨蜜抱團養老」等近年來時常登上媒體版面,描繪出令人憧憬的老年生活之餘,近兩年也陸續傳出一些「抱團養老」的失敗案例。專家學者指出,「抱團養老」固然不失為破解「中國式養老」困局的新思路,仍應與傳統模式多融合,才可能廣為流行。

今年3月,已退休20餘年、72歲的老太太耿婉就召集14位老友,在北京平谷租住兩棟別墅,嘗試展開「抱團養老」。日前重慶市民文芃也在一次家庭會議上,首度由外公口中聽到「抱團養老」一詞,「現在有一種方式叫『抱團養老』,我們也想約上老同事、老朋友,找個地方嘗試一下。」

「外公說,抱團養老是自己在電視上看到的,他也詢問幾個平時走得較近的老同事,大家都覺得還不錯。」文芃表示,外公期盼能與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住在一起,相互關懷、老有所伴。事實上,「抱團養老」概念起源於1970年代的丹麥,之後推廣至瑞士、荷蘭,最終在歐美各地大為流行。

目前「抱團養老」雖仍未在大陸成為流行的養老模式,但模式背後的價值不能被忽視。在專家學者眼中,「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不依靠子女,離開傳統家庭,搬到同一個地方搭伴居住,共同承擔生活成本的同時,也慰藉精神上的空虛──這樣的模式可以作為國內養老思路的新探索。」

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張盈華也呼應此一觀點,大陸的養老模式向來有「973格局」的說法,即家庭養老占90%,社區居家養老、機構養老分別占7%與3%。但實際調查發現,社區與機構養老比例其實很低,家庭養老比例甚至高達98%,「抱團養老可以緩解老年人入住養老院難的問題」。

但近來「抱團養老」時而傳出「相聚易,相處難」,最終失敗收場的結局。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學者殷駿表示,「未來一段時期內,家庭、社區、機構三種模式仍然才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主流養老模式。」殷駿認為,「抱團養老」的理念看似美好,但無法掩蓋許多客觀現實的問題,「比如生活費用如何平攤?」

一些專家學者強調,「抱團養老」並非在大陸行不通,甚至可視為破解「中國式養老」困局的新思路之一,但若想真正「立起來」,仍需嘗試多與傳統模式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