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1122

公共決策當心求榮反辱

 連日來有關台商回台投資的執行績效為何?由於包括主管部會經濟部以及陷入選舉狂熱的蔡英文總統,一再於公開場合聲稱已經吸引台商回流資金近7,000億元。後經立法委員質疑,備詢的經濟部次長證實,雖然「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的確吸引許多台商的響應,紛紛提出申請,但迄今「自國外回來的資金還沒看到」。此言一出,頓時引發各界熱議,在野陣營更痛批蔡總統如此的灌水膨風,根本是「假回流,真騙票」。

 平議此一風波,當初執政團隊為因應中美貿易戰所掀起的波濤,順勢推出歡迎台商回台投資專案,出發點並沒有錯。客觀來看也讓擔心遭到中美貿易戰波及的境外台商,多了一個選項,也的確獲正面回應。問題的癥結,其實是出在蔡總統本人及相關部會,一廂情願的視為有利選情的重大政績,在過度「行銷」的情況下,反被認為是言過其實,甚至是膨風、造假。說起來,形同由於過度行銷政績,反而陷入「求榮反辱」的典型案例。

 撇開這些言詞交鋒,經由相關訊息的進一步揭發,從政府公共決策的制訂與執行角度來看,反而彰顯出某些思考的死角及執行偏差。

 首先,當初經濟部在制訂「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時,採取的模式就是提供資金作為返台投資的利息補貼。根據今年初剛推出時的遊戲規則,台商只要願意返台投資,無論大企業或中小企業,向本國銀行貸款不論金額多寡,主責的國發會都會提供銀行1.5%的「委辦手續費」當補貼。如此一來,形同企業可以用約0.1%的超低利率獲得貸款。

 如此近乎免利息的貸款方案,果然在上半年就吸引台商回台做出4,117億元的可觀業績。而檢視如此耀眼的績效,自然是超低的貸款資金成本所產生的吸引力,甚至被業界揶揄「不借才是傻子」。

 返台投資專案第一階段超優惠的利息補貼,固然讓包括國發會、經濟部等相關部會,以及蔡總統,可以臉上貼金的大肆宣揚「績效」。但是再深一層來探討,至少也衍生了以下三方面的負效應:

 其一是依遊戲規則,國發會是以提供銀行「委辦手續費」的名義,補貼承辦銀行願意以近乎免息的方式貸款給「台商」。但如此一來,一般民營銀行自然不願做白工承辦此項業務,最後只好由公股銀行來執行,以致只能自嘲是在做白工,間接也會影響公股銀行的經營績效,並墜入必須配合執行政府政策的輪迴中。類似的例子,在執行對國艦國造,或風電融資時,公股銀行其實早就嚐過個中的滋味!

 其二是國發會做為執行台商返台專案的主責單位,自然也需付出成本代價。根據資料,為搶台商回台業績,蔡政府還特別匡列5年5,000億元的經費。這種花錢模式,雖然可以收落實投資、帶動經濟成長的後續效應。但誠如前述,如此的大撒錢,既可能讓本來就在台的企業也爭相搶進分一杯羹。相對而言,對於非屬標的智慧製造領域的其他產業,可能會產生心理的不平衡,而其後果,則是可能會想方設法魚目混珠的加入,讓政策定位走偏。而更值得正視的,尤在於一旦業者嚐到此甜頭,逐漸就可能產生「奶嘴效應」,在欲罷不能之下,成為政府無法擺脫的額外負擔,並進一步惡化政府財政!

 其三則是從更宏觀的視野來看。政府因應中美貿易戰所可能帶來的衝擊,及時提供海外台商返台投資的選項與誘因,撇開選戰考量,做法自是值得肯定。但是恰如在野陣營的質疑,執政團隊寧可撒大錢提供海外台商返台投資的優厚利息優惠,但卻不願給予陷入困窘的大學生學貸免息或降息優惠。此不只有可能引發學生與家長的情緒反彈;有識之士更擔心可能會因而進一步惡化貧富不均的情勢!

 總體以觀,政府公共決策的制訂,不能只是一廂情願的聚焦於可能帶來的正面效應,會不會被質疑不公或帶來反彈,同樣也要務實的納入評估。縱使不能讓各方都滿意,至少也要有這種風險意識及危機對策腹案。

 此外,在今天資訊流通迅捷的時空情境下,公共決策如果只在意當下,只進行短線操作自然要被檢驗。同時決策更不應有私心,否則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政府凡百施政,凡走過的都會留下痕跡,同樣也要被檢驗!台商回流金額並非是重點,重點還是在於政策的可行性、周延性與時效性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