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1204鍾憲瑞■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都對成這樣了,還要對下去嗎?

今年以來,外交領域連番挫折,各方反應一如既往,在野者譴責當政者無能,當政者則認為會遭遇挫折是因為自己正確的主張被打壓,而打壓正好證明了自己主張的正確性。對於各方制式反應,本非特別值得申議,但其中展示的決策及詮釋風格,值得關注:一路被詮釋為正確的政策,伴隨著日益惡化的政策結果,而這日益惡化,又被用以強化將造成惡果的政策的正確性,形成自循環;歷史事例表明,這種決策及詮釋的自循環,足以重創組織。

 秦始皇去世後,胡亥在趙高及李斯串連相助下取得皇位;然得位不正,趙高藉此提醒胡亥,其皇位的正當性受眾人懷疑,並慫恿胡亥殘殺可能威脅他皇位的眾多兄弟姊妹,被波及治罪者不計其數;這些人被殺害,確實也讓胡亥感到心安,證明了趙高所言的正確性。趙高更進一步誘說胡亥,若要彰顯統治的正當性、同時又能高枕無憂縱情享樂,就應該讓群臣無法見君王面容、聽君王聲音,君王才顯得尊貴,胡亥本就懶於處理政事,於是不再上朝,趙高獨攬朝政,胡亥也樂得繼續沈迷。

 趙高還設計李斯,讓他在胡亥尋歡時勸諫胡亥,胡亥不悅而將李斯下獄,李斯再經趙高多方設計、被判腰斬滅三族。趙高亂政造成六國故人紛紛起義、連秦國大將都降了項羽,胡亥縱使被隔絕、也開始覺得有異,趙高感受到來自胡亥的質疑,遂一手扮賊、一手扮官製造混亂,乘勢逼胡亥自殺;趙高奸狠、胡亥有私無公又不諳國政,荒唐、卻能一路創造「正確」感受的人事作為,伴隨著接連不斷的起義,終究還是經不起真實客觀的考驗,只有以全組織的毀滅作收。

 再看明末崇禎的朋黨偏念,崇禎初上任在驚險之中剷除了黨羽滿朝的巨宦魏忠賢,故而極厭惡朋黨,崇禎以為溫體仁無黨、重用之,崇禎在位17年更換逾50位閣臣,溫體仁卻能入閣八年(崇禎三至十年)、當中任首輔四年,在這段期間中,農民起義的內憂、關外清軍的外患,情勢嚴重惡化,溫體仁卻外顯無黨形象,實則陰結私黨,當他欲推荐某員時,會先秘密由其他人先提出,自己再表達支持;欲陷害某員時,會先假裝寬厚,再說出該員為崇禎不悅的事,達成目的。

 溫體仁要排除異己時,往往先使其心腹作為側翼、發動攻詰,受攻詰者若為正直人物,常會有其他耿介大臣仗義助言、或直指溫體仁,這種助言反遭溫體仁誣陷為黨,正好對上崇禎防朋黨的心思,正直大臣一一被降職放逐,溫體仁則屹立不搖,崇禎繼續感覺正確,但國事卻日益蜩螗,直到崇禎發現溫體仁也有黨、方予罷黜。溫體仁的陰險,崇禎一路防朋黨未能就事論事,大臣只要觀點呼應,即印證了崇禎提防朋黨意念的正確性,崇禎的一路「正確」,讓國勢從頹弱走向崩毀。

 趙高與胡亥、溫體仁與崇禎,兩組人物,都展示了一種將組織引導至毀滅的政策及詮釋循環,何以致之?首先是有奸狠如趙高、陰險如溫體仁者,可以為鞏固個人權勢,處心策劃有利於己、但會挫傷組織的人事及政策,並編造詭詞欺騙君上、仗勢用權迫害同僚;接著是有掌握終極權力者或享樂懶政如胡亥、或見識淺陋如崇禎,未能深思如何才能讓組織有較佳境遇,以致為人所蔽產生偏念,讓實質挫傷組織的人事政策得以施行,施行惡果又在為人所蔽之下、回頭強化了起始偏念的正確性,如此不斷循環反覆,終至斷送。

 不論個人、組織、政府或社會,都或許陷入此種循環,一旦陷入,可能跳脫嗎?見識提升不易、奸險辨識困難,但政策施行結果昭然可見,故而只要自問「都對成這樣了,還要對下去嗎」,就有機會從自循環中跳脫;但這不容易,畢竟美化自己、彰顯自己的永遠正確,乃是正常人性、也是謀權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