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1208

總體數字的優異,難掩產業M型化的失落

 最近政府公布的數據不時捎來喜訊。包括廠商擴大投資台灣(台商回流)超過7,000多億元,且可創造5萬多工作機會;剛剛通過的〈海外資金匯回條例〉,也有不少準備匯回的資金;再加上轉單的效應,使得上半年台灣對美國的出口成長17%以上。此外,由於轉單效應,半導體逆勢投資,增加了30%以上,在民間投資大幅增加之下,根據主計總處的估計,今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可望達到2.64%,高居亞洲四小龍之冠。

不過,上述總體、平均數據的優異,並不意味著所有的產業都表現得很好。因為最近不斷傳出面板業、藥妝店,乃至飯店業歇業、裁員的消息。同時,外銷訂單呈現連11個月衰退走勢。除資通訊產品、電子產品及光學器材之外,其他產業的表現並不樂觀。因此,產業表現的差異化、M型化更值得政府警愓,否則政府依此偏頗的數據,作為擬定政策的參考,必然有所偏誤。而且,廠商資金的移轉可能有重覆計算與報喜不報憂的情形,相關數據也會有高估的狀況,不能一廂情願的樂觀。

首先,我們想說明統計數據可能高估的原因,不少大型廠商通常具有兩個身分,一是台灣的廠商,另一則是中國大陸的台商。由於政府欲凸顯台商回流的效益以及美中貿易戰對中國衝擊及供應鏈移轉的效果。因此,對在大陸的台商提供低利融資、租稅優惠,在利之所趨下,不少廠商以台商身分回台投資,取得低利融資與租稅優惠,並取代或部分取代原本在台廠商就要投資的金額。故台商回流金額多少有部分取代國內投資的金額,真正的台商回流因而有高估之虞。尤其上述投資由廠商申報,分成幾年匯回,也有高報之嫌。此外,廠商的土地投資並未創造額外的附加價值,對GDP的增加也必須打些折扣。

另一方面,轉單效應是否能持久?尤其是美國的經濟景氣,不少人認為2020年就會開始下修,更有超過七成以上的預測認為,最慢到了2021年的上半年就會開始下滑。因此,轉單的效應能否持續,以及因轉單而帶動增加的投資金額,將視產業的特性、產品驗證時間的長短來決定。而且能不能持續也必須打個問號。

其次,個別產業的表現差異性極大。目前轉單效應最常表現在電子資訊業裡,尤其是半導體享受了美中貿易戰及日韓貿易戰的可能轉單,加上美國對華為的抵制,使其備料周期拉長,均有助於半導體的景氣及投資的熱絡,晶圓代工的台積電更是一枝獨秀。而蘋果新手機的熱賣,也帶動了蘋果供應鏈廠商的出貨及景氣。另外,網通設備、自行車及其零組件等,也有不少轉單商機。

電子資訊業之外,其他產業的表現可能就沒有這麼熱絡。例如工具機在新台幣升值、美中貿易戰的衝擊,以及ECFA早收清單的可能結束,最近出口表現極為慘淡,影響了工具機的銷售,也會影響下一波金屬機械的表現。

另一個表現不盡理想的是石化產業,台塑的王文淵董事長,也曾在媒體上表示石化產業景氣非常的不好,因為上游石油、石化原料的跌價,加上中國內需的減弱,均大大地衝擊產業的景氣。在紡織成衣業上,上游的紡織業表現不佳。但下游的布料、成衣則相對較佳。

 至於內需產業上,除了營造業因為台商回流使工業用地、商用不動產需求轉趨熱絡外,其他倉儲運輸、批發(涉及不少電子零組件的交易),因為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表現也不盡理想。

尤有甚者,中國禁止自由行旅客來台,也對團客來台觀光減半,影響所及,可能衝擊200至300億元的經濟效益,尚不包括其產業關聯效果。同時,會影響到相關將近一、兩百萬的觀光從業人員及其家屬的生計。未來零售、飯店、民宿、國內旅運都將受到影響。

總結上述說明,在總體數據上,包括台商回流、國內投資、海外資金匯回以及經濟成長率觀之,台灣總體經濟表現的確比鄰近國家都好。但深入分析,廠商回流數據的高估,以及產業的M型化,其實個別產業的表現不盡理想,也因為電子資訊業的一枝獨秀,包括台商回流、企業轉單效益等,掩蓋了其他產業表現不佳的真相。如果政府否認此一事實,所據以判斷的決策將產生很大的偏差,應該要更審慎。

有鑑於此,未來政府的決策應該是如何善用數位經濟,導入AI大數據、物聯網至傳統產業,帶動產業的現代化、智慧化,提升競爭力與附加價值,使產業的發展更全面,而不至於偏重少數幾個產業。

在內需產業的支援上,加速擴大內需,帶動景氣,並緩和大陸觀光客減少的衝擊。同時,加速鬆綁服務業的限制,使台商回流海外資金的匯回能投入醫療觀光、教育、金融理財等領域,精緻商業模式,徹底翻轉整個服務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