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1211

政府協助觀光業發展需有新思維

 自8月1日中國政府宣布暫停發放47個城市居民來台自由行簽證後,此項措施對我國觀光業的影響已逐漸浮現。今年1至8月,大陸旅客來台人數除了2月份因農曆春節因素影響而較去年同期下滑之外,其餘月份的來台人數皆較去年同期維持正成長,但9月開始大陸限縮旅客來台自由行措施陸續發酵,當月大陸旅客來台人數較去年同期銳減46.8%,10月更進一步擴大衰退52.5%。雖然今年前十月大陸旅客來台人數仍比去年成長11.4%,但對照今年第二季平均每月皆逾30%的年成長率,不難感受到大陸旅客來台人數的明顯萎縮。

為減緩大陸自由行簽證限縮衝擊,交通部祭出因應措施:對內,9月起實施「擴大秋冬國民旅遊獎勵計畫」,希望以刺激內需方式填補大陸限縮令造成的需求缺口;對外,結合新南向政策,提供免簽等方式吸引新南向國家旅客來台觀光。從政策成效觀察,在國旅補助方面,雖有部份業者抱怨政府行政效率不彰,核銷緩慢影響周轉等問題外,多數實際使用過國旅補助的國人對於政策的滿意度不低,也因此傳出政院有意延長國旅補助政策,期進一步擴大明年春節國人出遊消費意願。在新南向方面,今年前十月東南亞地區來台旅客人次達201萬,較去年成長5.8%,交通部長林佳龍日前更樂觀上修今年外國觀光客預估數,預期今年來台旅客可望較去年成長7%。從帳面數字來看,吸引新南向國家旅客來台觀光似有相當的斬獲,但能否補足中國觀光客縮減所造成的觀光收入缺口猶未可知。

細探我國觀光客來源分佈型態可以發現,來台訪客主要集中在與我鄰近的周邊地區。2018年我國前三大觀光客來源為:中國(24.4%)、日本(17.8%)和港澳(14.9%),東南亞地區則以馬來西亞(4.8%)最多,其次是越南(4.4%)和新加坡(3.9%),倘若將東南亞視為單一地區,則占我國全體觀光客比例22%,僅次於中國大陸。以潛在商機來看,雖然東南亞地區來台旅客數不低,但其消費支出對比大陸、日本和港澳旅客仍有一段差距。根據《107年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報告,2018年來台旅客平均每人每日消費金額以日本219美元最高,其次為大陸211美元和港澳202美元,而新南向18國平均每人每日消費金額為165美元。值得一提的是,訪台旅客平均消費金額與各國所得水準沒有必然關係,調查顯示,美國和歐洲旅客平均每人每日在台消費金額僅分別為159美元和148美元。從前述調查結果可以合理推論,政府現階段雖嘗試拓展新南向觀光客源,但恐怕仍無法完全抵銷中國觀光客銳減對我國觀光業所造成的衝擊。

持平而論,不論就擴大內需或因應大陸自由行限縮令,我們對於政府積極因應外部環境變化的作法表示肯定。從產業關聯的角度,觀光業背後所涉及的經濟價值鏈牽連甚廣,該產業榮枯攸關我國眾多中小企業與商家,也與為數眾多的從業人員生計密切相關。不過,我們想提醒的是,政府幫助觀光業發展,除了現行的短期對策之外,仍需同時關注國際間觀光業的中長期發展趨勢與基礎建設投資。

近期國際觀光業發展有兩大主要趨勢:一是積極透過舉辦大型展演活動,吸引國際商務旅客到訪,二是導入科技應用,深化訪客的觀光體驗。根據國際展覽業協會(UFI)報告,2018全球共舉辦近32,000場展覽,全球會展相關產值達3,250億美元。由於商務旅客的平均消費金額通常高於一般觀光客,故成為各國積極爭取來訪的對象。以我國為例,來台商務旅客平均每人每日消費金額為257美元,而單純以觀光為目的的旅客則為200美元。因此,建議政府可結合民間力量,爭取國際大型會議辦理資格,或以我國產業特色為基礎,打造具台灣品牌特色的國際會展,如此將有助於吸引高消費潛力的商務訪客,亦可藉此深化我國國際形象,並為國內產業創造更多國際能見度與市場出海口。

在科技應用方面,目前許多國際大型會議展覽,已開始導入數據蒐集與分析的整合服務方案,從展覽前期針對潛在客群的行銷接觸,到會議舉辦期間的參展規劃、人潮分析,以及透過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技術為產品與服務展示提供沉浸式體驗,乃至展覽後期針對商務旅客個人化偏好提供多樣套裝旅遊行程等,藉由結合新科技應用,優化訪客個人體驗。除針對會展的應用之外,歐洲已有業者開發出融合當地名勝與購物景點的遊戲軟體,以闖關和積點獎勵方式,增加旅客造訪特定區域的機率、擴大行腳足跡並延長停留天數,以促進消費。我們認為,政府協助觀光業發展不能僅仰賴提供補助或免簽等傳統作法,應有較宏觀的視野與格局,整合跨部會資源,並善用我資通訊產業利基優勢,協助觀光業者應用新科技掌握旅客需求,同時為我國豐富的人文資產加值,如此才能替觀光業發展開創出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