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91212郭建志/台北報導

掀海風劉育育 要打造地方創生典範

image
苗栗苑裡「掀海風」 「掀海風」創辦人劉育育 圖/郭建志

 在苗栗苑裡的故鄉,「掀海風」工作室創辦人劉育育展開她的地方創生事業,希望讓更多青年返鄉、認識土地。劉育育說,目前已發展出複合式書店、苑裡小旅行等結合地方人文的服務,希望持續優化「商業模式」,替台灣的地方創生打造最佳的典範!

 台灣面臨少子化問題,人口又過度集中大都會,導致城鄉發展失衡,為促進島內移民及首都圈減壓,行政院明訂今年是台灣「地方創生元年」,不僅成立「地方創生會報」,並定位是「國安戰略層級」的政策,將以維持總人口不低於2千萬人為願景。

 談起自己做地方創生的起源,劉育育回憶,與反對不當大型風機設置有關。2013年她碰巧看到苑裡居民發起「反瘋車」運動,當時在NGO工作的劉育育好奇請假前往,沒想到一頭栽進這場運動中,2014年抗爭落幕後,受到同年太陽花學運的影響,劉育育認為,與其到台北「倡議理念」,不如留在地方做文化事業更有意義,因此和「反瘋車」運動的夥伴留在苑裡。

 「初期其實很苦」,劉育育坦言,一開始不曉得可做什麼,因此決定先從田野訪談開始,訪問鄰居、耆老,蒐集故事、老照片、建立鄰里關係,甚至自己的生活被攤在陽光下,睡太晚,隔壁阿伯會「虧」你懶惰,太晚睡,對面阿姨來關心你到底在忙什麼?劉育育笑著說,當你食衣住行都在苑裡,就更容易了解他們的步調、歷史和問題。

 第二階段,就像辦學生社團一樣,想找更多「社員」加入。劉育育開始把台北常見的藝文活動搬來,找教室、播紀錄片、邀人演講,甚至辦起工作坊,找來苗栗大埔事件紀錄片導演、農村武裝青年主唱、報導文學作者,教導苗栗青年如何用文字、影音、音樂記錄家鄉,還進一步出版付費刊物,介紹地方大小事,而且訂戶七成來自苑裡、三成來自都會區。

 接著,展開更明確的「事業」階段,首先,找到古厝成立苑裡首家獨立書店,附設會議、餐飲空間,販售當地火龍果、芋頭、稻米製成的甜點,並在去年註冊成立工作室、申請統一編號。其次,請友善土地小農寫下種植理念與介紹,並帶入掀海風的倡議,協助小農行銷、做食農教育。

 再者,推出苑裡小旅行,客製化打造半天、一或兩天的行程導覽,例如和地方媽媽學藺草編織、聽台積電工程師放棄高薪回鄉接手媽媽涼麵店的故事等,讓苑裡的歷史、土地、人味和訪客深度結合。

 從事業角度看,這樣「賺錢」嗎?劉育育說,雖然獲利模式仍需優化,但目前事業逐步上軌道,掀海風目前有八位核心成員,有六位是正職投入。團隊收入來自在地友善農產品販售、小旅行導覽、書店的場地出租及餐飲販售等。以小旅行來說,每月至少有3~5場,半天的行程,每位旅客收取約500元左右費用,書店每月也有3、4萬元營收,其他另有學校機關團體的演講費等。

 劉育育直言,目前掀海風還欠缺清晰、兼具公益的商業獲利模式,他們持續和各地團隊交流,希望摸索出更好的模式,吸引更多青年投入。而政府該扮演的角色,她認為,中央、地方公務員對「地方創生」的意義理念認識不足,應先促進認識,否則當地方政府不夠了解,政策擬定、資源分配、執行策略等恐產生偏差或資源浪費的問題,如此中央投入的資源可能會與預期有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