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00121記者簡立欣/綜合報導

共享高教資源 提升培育效益

image
北京大學學生在教室聆聽教授講課。(中新社資料照片)
北京清華大學校內一隅。(取自新浪微博@清華大學)

大陸公眾號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林曦表示,近日北大和北京清華決定互相開放部分大學部課程且互認學分,是大陸大學合作的創新之舉;它本質上是將各自優勢學科的教學師資與培養理念共用,通過課程開設、學生選報、修課回饋的方式促進大學間的交流,對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是一種有益嘗試。

評論認為,課程開設、學分互認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都是大陸名校,有他校學生「蹭課」的傳統,原因多種多樣,一方面是北京大學群分布集中、交通發達等便利的外部條件促成;另一方面是大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這種求知欲不光來源於對科技與人文兩類學科的同等重視,還在於這兩種學科類型的知識正在發生著某種邏輯關係。例如,人工智慧技術正面臨著倫理學的難題,大數據也面臨著智慧財產權的審視等。

評論指出,此舉也有利於推進大類(註:跨領域不分科系)培養、優勢培養的教育模式。複合型人才已經成為大陸高精尖領域的人才需求,而大類培養的模式就是為了打通專業基礎課程之間的隔閡。近年來各所大陸大學在推進大類培養時總是受限於非本科系的課程師資不足,讓大類培養逐漸品質低落,違背了大類培養的初衷。如果名校之間互開優勢課程,則大類培養就可以同時保證優勢師資。

評論認為,課程共選、師資共用有效避免了各校的低品質重複建設與師資競賽。大陸大學在長期辦學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優勢學科,同時,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相對薄弱的學科。大學追求「大而全」趨勢下,一大批學科平地而起,讓校內弱勢學科漸趨邊緣化,品質低落。各校為了新建這些學科或補強弱勢學科,勢必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不惜耗散重金到處挖人,導致激烈的師資競賽。

此次北清的課程合作給了眾多大陸大學一個有益啟示:用合作共用的方式促進大學的學科建設,將學科建設的力量、資源合理分布,通過有效配置實現最大人才培養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