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00328

台灣經濟如何維持自我成長

 最近有一些評論者為文指出,去年台灣經濟成長率超越亞洲其他三小龍、而且由於貿易移轉與台商回流使經濟回春,加上政府新南向政策擺脫對中國依賴並衝高觀光人數,和5+2產業創新的推動,加速了產業回流台灣等。因此文章推論:這些因素終將使台灣經濟不需要大陸的加持,也可以維持自我的永續成長。

上述論點或有其脈絡可循,但其立論仍有不少值得商榷之處。以下是我們提出的一些看法:

其一,台灣經濟成長率雖高,但係來自中美貿易戰的催化,而轉單及台商回流效益會隨時間的經過而下滑。隨著中美協議的達成,轉單效應也在降低之中。因此台商回流的高峰,應該在這一兩年間,再據了解,目前雖然投資率增加,但產業關聯效果、就業人數的創造都不如預期。

其二,廠商回流台灣,卻缺乏自由貿易協定的加持,對出口不利。在加入CPTPP、RCEP等自由貿易協定不順利之後,除了電子資訊產品受《資訊科技協定》免關稅、低關稅的保護之外,傳統產業的出口,面臨各國的高關稅障礙,致出口不易。

其三,觀光客人數增加但產值反而下降。中國大陸觀光客人數下滑,由日、韓、東南亞觀光客填滿,但日、韓觀光客以飯店消費為主,日本業者對觀光客也有一條龍的規劃,台灣業者獲取利潤有限。東南亞觀光客的購買力有限,雖然觀光客人數並未減少,但產值降低,使相關從業人員的生活更苦,國內M型社會的現象更加凸顯。

其四,政府的產業政策效益仍然未能落實。新南向政策有助於降低對大陸的依賴,但在各國對大陸有所忌憚之下,經濟效益的兌現相當有限。5+2產業創新計畫上,除綠能、風能的發展有一定進展之外,其他產業的效果,短期內相當不易彰顯。

如再進一步觀察,邁入數位經濟時代,台灣的商業模式變化大。AI、5G的人才培育,和美國數位經濟連結生態系的建立仍然不足。在相關的應用服務上,跨部會的合作也有待強化,而且部會的規劃還是留在製造業的思考。

尤其目前政府製造業升級規劃速度不足,只靠轉單、台商回流吃老本,勉強維持格局,如何因應數位經濟的挑戰將是一大難題;其次,降低代工模式,進行通路、品牌的布建,進而擺脫對大陸的依賴,並營造高薪的就業機會,是另一項考驗。

至於服務業的發展,優質化、精緻化是努力的方向。但缺乏大市場的誘因,研發投入創造附加價值的努力有限。再加上服務業主管部會的規範管制,產業活力不足,規模狹小又缺乏商業模式、出口競爭力弱。年輕人的低薪困境,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易改善。在這些挑戰下,我們實在沒有樂觀的理由說,台灣的經濟可以追求永續的成長,更遑論未來若兩岸持續對峙下,台灣對大陸的出口恐怕不容樂觀。

當然,台灣不是沒有能力升級轉型,但台灣要追求維持自我成長,必須有大開大闔的改革,否則不易達成。至於必須有哪些改革呢?我們借箸代籌建議如下:

第一,善用美中貿易戰、台商回流的契機,積極投資美國的數位經濟、併購美國的高科技公司,接軌美國在數位經濟的生態鏈。透過此一生態鏈引進新技術、商業模式,才可以在下一波的經濟發展中,對大陸、東南亞保有競爭優勢。同時,在石化、紡織、鋼鐵、汽車等領域上,成為美國再工業化的策略夥伴,為傳統產業升級鋪路,並創造更多的商機。

第二,服務業的主管部會應加強鬆綁、建立產業化的績效指標(KPI),賦予服務業主管部會產業化任務,將超額儲蓄、保險資金引導進入長期照護、國際醫療、雙語教育、資產管理等領域,加速這些領域的規模化、現代化,強化競爭力,甚至可以藉由出口擴大規模經濟效益。如此,未來台灣的年輕人才有加薪的發展空間。

第三,推動二次教改,強化技職教育。使青年學有所用,製造業、服務業的人才供需平衡,青年人也有高薪的就業機會。

第四,觀光業應有長期優質化的戰略思考,而非光靠短期補助。政府智庫應協助農漁產品,利用大數據分析行銷市場、解決行銷物流的保溫冷鏈問題,才能有效改善台灣產業M型化的困境。

第五,AI、5G應全面導入傳統產業、中小企業,協助產業升級。尤其在AI、5G展示中心的建立上,使中小企業、傳統產業,在體驗經濟的情境下,願意導入數位科技。

總結而言,政府、企業若未能把握台商回流契機,加速升級轉型,在轉單效應下滑、回流廠商效應減少後,一切又會回到原點。如此,將成鏡花水月、空歡喜一場,也談不上未來可以擺脫大陸,追求永續的經濟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