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00409

以動態平衡度過兩岸高風險期

社評

image
2010年6月29日,時任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重慶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新華社)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全球新冠疫情惡化、中美關係不確定性增加,兩岸民粹對立情緒已由個別、零星式對罵,進入兵團組織作戰模式,兩岸關係進入高風險期。現在大陸疫情明顯趨緩,台灣也以境外移入為主,隨著蔡總統新任期就職日逐漸接近,現在是冷靜思考兩岸下一步的時機。

新冠疫情遲早會受控,緊接而來的「經濟保衛戰」對兩岸來說,都異常艱巨。更加特殊之處在於,兩岸還面臨10年ECFA屆滿存廢之問。其實,以目前情勢來看,兩岸都離不開ECFA,哪一方都承擔不起協議中止的代價。

疫情對全球產業鏈造成史無前例的衝擊,保生產、保就業、保民生,是全世界政府都要面臨的突出問題。如果此時ECFA再因政治因素中止、兩岸產業鏈斷裂,不要說對大陸經貿依存度為40%的台灣,連大陸也不願看到台資企業雪上加霜,加劇內部經濟困境,這就是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真實寫照。

蔡政府已經向對岸公開釋出訊號,希望10年ECFA屆滿後能夠延續。大陸輿論對ECFA前景則眾說紛紜,各種各樣的消息都有,國台辦兩度強調大陸方面會確實履行承諾,保障ECFA能夠順利生效實施,仍無法平息各方的猜測,折射出兩岸官方與民間複雜的心理。520將近,兩岸就ECFA存續問題的互動,是否可以成為改善兩岸關係、促成兩岸對話的契機?

至少以目前情勢來看,紅綠之間已經無法回到2016年5月之前那種試探性、拋球式的互動模式了。一方面,當時民共之間確實還有心在兩岸政治基礎的論述上做文章、尋求解套,但隨著北京定調「未完成答卷」,紅綠互動戛然而止。另一方面,蔡總統念茲在茲的「維持現狀」,在今天已經變成台美準官方關係一馬當先、中美在台海軍事博弈升級的「現狀」,大陸處理兩岸關係須有新思維、新辦法。

事實上,大陸是很有誠意維繫兩岸交流對話的。蔡英文上任後,陸方明確指出兩岸民間交流「不能斷,不能停,不能減」,過去4年來兩岸之間涉及司法、警務、經貿等領域的公權力業務溝通機制仍在運作,而從此次疫情中更加看出,兩岸的應急、醫療、民航管道都持續運作,只有政治意義較強的陸委會╴國台辦、海基╴海協兩會的聯繫溝通、協商談判機制一直尚未恢復,這些都是事實。

既然如此,陸方大可以從容自信態度表明:大陸終極目標是「兩岸心靈契合的統一」,即便在民進黨執政期間,為了維護兩岸同胞福祉、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穩定,大陸還是盡力保持兩岸既有公權力管道和應急機制的有效運作,並且明確承諾,除了建立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的制度性協商平台之外,兩岸其他公部門之間的聯繫機制,不會因兩岸政治氛圍或台灣執政黨的政治立場而改變。

相信這一訊號會在台灣內部贏得正面反響,民進黨、蔡政府也會樂觀其成,將其視為陸方的善意。如果蔡總統能夠在隨之而來的520演講中,藉由疫情表達出兩岸是命運共同體,藉由ECFA議題重申會尊重ECFA的既有政治基礎,那麼大陸就應該將其視為蔡政府對兩岸關係的重大定調,不應再視為「未完成的答卷」,恢復兩岸制度性協商對話。

兩岸關係維持和平穩定,本質上是動態平衡的過程,而非取決於單方面一廂情願地主觀設定。最簡單的例子,莫過於近年來台灣廣義「中間選民」對蔡政府兩岸政策的態度。TEDS最新民調顯示,台灣的統獨光譜仍然是中間立場為主流,既不追求宣布獨立、亦不接受盡快統一,但這個「中間」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所以是可以塑造的。

過去4年,蔡總統藉助內外有利因素,讓台灣社會的主流、中間民意接受「中華民國台灣」的國家定位、認同台灣應該「近美遠陸」的戰略路線。但必須要看到,這是塑造出來的結果,也是動態民意變化的一個截面,而不是深層民意,深層民意並沒有太大改變。國民黨不應該自暴自棄,大陸也不宜簡單將動態民意等同於台灣社會支持台獨,應透過各種方法,包括與民進黨政府互動,把主流中間民意朝大陸期待的方向塑造,否則對台工作更加被動。

疫情導致各國自顧不暇、忙於內部事務,兩岸高風險期可能維持到今年年底。520就職演說、世衛大會、10月國慶演說、11月底APEC峰會,兩岸當局應該摒棄固守靜態目標的窠臼,積極在動態中尋求兩岸關係突破的可能性,只要一步步把握住上述時間節點,兩岸關係就有可能峰迴路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