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00409■文/張家鳳

敬佩中山先生 國際人士襄助革命

兩岸史話/海外撐革命(一)

image
北京香山孫中山先生紀念堂。(新華社資料照片)
《中山先生與國際人士》。(秀威資訊提供)

編者按 中山先生倡導革命,奔走海內外數十年,匯集中外有志之士共同努力,終於達成創建民國的宏願。其成功雖賴許多革命先烈、先賢犧牲奉獻,但國際人士襄助中國革命之忱,亦不無功勞。由本書蒐集之史料可知,襄助中國革命者共585人,其中以日本人士503人為最多,占總數的85.98%。 張家鳳所著《中山先生與國際人士》,就當時革命之時代背景,以及中山先生借助國際人士之艱難過程,論述亞、美、歐三洲,計十國之國際人士在中國革命所扮演的角色。

1892年7月,中山先生乃第一名畢業於西醫書院。旋即設中西藥局於澳門,為貧病義診。因醫術高明,遭葡籍醫師之忌,於翌年(1893年)春,遷廣州改名東西藥局繼續施藥贈醫,並與鄭士良、陸皓東、尤烈、陳少白、程光奎等商討革命進行方針,決定由士良結納會黨,連絡防營,以樹立革命基礎。革命運動遂由醞釀而漸入實行階段。

中山先生倡導革命,歷經險阻艱辛,能於萬分困厄之中,逐漸獲得少數親友,由恐懼、排斥革命,而至瞭解與同情,進而全力贊助,此端賴於中山先生之堅毅不拔意志,遠大之見解,與閎達之胸懷,以為救中國於苦難,不再受當時列強無理之百般欺凌,力圖自立自強之精神所致。

中山先生非僅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之創造者,亦是亞洲各民族獨立自由運動之肇始者,因之,中山先生不惟在國內有其無數堅貞不貳的擁護者,依照他的革命理想與主張去努力奮鬥,即在海外之華僑及外國友人,受他此種精神感召,為中國革命與前途光明而犧牲奉獻。中山先生所持之革命主張與堅忍精神,以及他之偉大人格,除為我國人與華僑所景仰外,也為外國人士所景從。如中山先生所稱為亦師亦友的康德黎博士(Dr.James Cantlie)。在其所著《孫逸仙與新中國》(Sun Yat-Sen and the Awakening of China,1912)一書中曾指出,有些歐洲人與中山先生有密切交往,聽聞過中山先生「慎思明辨」之判斷,不偏不倚之論據,日常公正而合邏輯之言談,均同樣信服。該書不僅揭出中山先生偉大之革命人格,而且將中山先生領導革命之目的和建設新中國之要點和步驟,亦一一說明,使世人對中山先生和新中國之前途,有更真切之了解與同情。

又如:「孫先生的真正朋友,特別是宮崎滔天氏。」宮崎曾云:「孫逸仙先生是一代的大人物。很慚愧,在今日日本還沒有能夠跟他相比的人物。無論在學問、見識、抱負、膽力、忠誠、和操守,他都比今日的任何日本人高超一等。惟有在十數年如一日地貫徹其清廉這一點,犬養毅始能跟他比肩。而日後的歷史家,如果要用成語來評估孫先生的話,我堅信他們將說:『其仁如天,其智如地』。」宮崎對中山先生之傾心敬佩,曾謂「孫文有高尚的思想,卓拔的見識,遠大的抱負,在我國(日本)之中能有幾人可與相比?他實在是東亞的瑰寶,我願以自己的身心相許,協助他的革命事業」。

中國革命成功之因素甚多,在先賢先烈的犧牲奮鬥下之貢獻,固然功不可沒。惟中山先生在國內無法活動,而能在國外從事革命工作,進行能順利者,得自華僑之助甚多,且獲得國際人士之協助更亦不甚少也。國際人士直接或間接贊助中國革命者,除有親詣革命之行動,捐輸其財力、人力者外,更亦有為中國革命而捐軀殉難於中國國土之上者。彼等襄助中國革命成功的功勞,亦是不容抹殺的。亦是值得吾人正視之史實。

溯自中山先生於1887年1月,自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學校轉入香港新創之西醫書院,鼓吹革命益力。於1890年1月為陳少白報名入西醫書院。迺與少白、尤烈、楊鶴齡等倡言革命,時人稱為「四大寇」。課餘往來港、澳,發表反滿言論,提出「勿敬朝廷」口號。1892年7月,中山先生乃第一名畢業於西醫書院。旋即設中西藥局於澳門,為貧病義診。因醫術高明,遭葡籍醫師之忌,於翌年(1893年)春,遷廣州改名東西藥局繼續施藥贈醫,並與鄭士良、陸皓東、尤烈、陳少白、程光奎等商討革命進行方針,決定由士良結納會黨,連絡防營,以樹立革命基礎。革命運動遂由醞釀而漸入實行階段。

中山先生雖已實際從事革命工作,但仍寄望清廷能力圖振作,重建中國聲威,抗拒列強侵凌,遂於1894年5月(西曆6月)偕陸皓東北上至天津,上書李鴻章,力陳救國大計,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盡其流」四綱,作針砭之言,惜李鴻章未能採納。中山先生乃決積極從事革命。同年10月(西曆11月),開始組織興中會於檀香山,欲糾合海外華僑為之助,不意風氣未開,人心錮塞,在檀鼓吹,應者寥寥,僅得德彰公、鄧蔭南及親友20餘人從而和之,乃初具組織雛形。未久,自檀返香港,翌年(1895年)1月27日(西曆2月21日)設興中會總機關於香港,以擴大革命組織。於2月16日(西曆3月12日),除何啟在香港《德臣西報》著文鼓吹革命外,此際即有《德臣西報》(China Mail)主筆黎德(Thomas H. Reid)及《士蔑西報》(Hong Kong Telegraph)主筆鄧勤(Chesney Duncan)二英籍人士,在報上對於清朝政治之抨擊不遺餘力。興中會於外交事件頗得其助。並曾預印討滿檄文及英文對外宣言,準備於發難時頒布中外,檄文由朱淇起草,宣言則由何啟、鄧勤、黎德等任之。(或由黎德及英人高文﹝Tom Cowen﹞二人起草,由何啟、謝纘泰修訂之。此1895年9月21日﹝西曆10月9日﹞事也)。鄧勤曾因鼓吹華人反對清政府,為香港民政長官傳往告誡。此為歐美人士贊助中國革命之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