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00701陳鴻達■台灣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

氣候金融壓力測試 測些什麼

日前金管會表示為發展永續金融,研議將氣候變遷納入金融機構壓力測試的情境分析之一,以了解氣候變遷對金融機構資產負債影響。過去主管機關要求金融機構做壓力測試,大都是要求業者針對信用風險與市場風險,對其償付能力與流動性進行測試。但國際貨幣基金(IMF)在今年四月發布的新版壓力測試指引,還包括氣候變遷對金融機構衝擊的測試,這大概是金管會為配合國際潮流提出的原因。

 金融業的氣候風險有哪些

 金融業的氣候風險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極端天氣對人們生命安全與財產的破壞,造成金融業的損失。例如去年加州跟澳洲的森林大火,燒掉的房子對銀行貸款或是保險公司的理賠,都將造成沉重的負擔。第二類是政府氣候政策對金融業資產的影響。例如極端氣候越來越嚴峻,各國政府勢必要採取「碳定價」措施,這時手中握有高排碳資產的人,就必須承擔代價。例如政府提高碳稅或提高碳交易價格時,能源密集產業如煤礦、鋼鐵或石化廠業者的獲利與資產將縮水,放款給這些業者的風險就會增加。

 除此之外,各地旱澇的災情越來越嚴重,也使得需要長期穩定投資的金融業不確定性更高。例如許多政府發行債券或與民間促參做些水庫、道路或橋梁等基礎建設,結果面臨乾季變長,水庫蓄不到水,或是豪雨加劇讓基礎建設損壞率變高,這對這些債券的償付都會有衝擊。甚至氣候變遷影響糧食產量,拉高農產品價格,也造成通膨壓力,影響利率走向,這也是一種金融風險。

 金融業的氣候風險有多大

 在第一類風險中,根據IMF的報告指出,在1980年代全球因氣候造成的保險損失約為100億美元,到了1990年代增加到500億美金,廿一世紀前十七年更攀升到1,380億美元。同時英格蘭銀行的報告指出,英國的不動產貸款中,約有十分之一坐落在易淹水區,氣候變遷帶給金融業的風險將無法輕忽。

 至於第二類風險,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金融倡議指出,在邁向低碳經濟的過程上,全球約有15%金融資產的價格會受影響,特別是那些放款給化石燃料電廠或能源密集產業者。

 這也難怪今年一月份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WEF),大會發表的全球風險報告(The Global Risks Report)指出,今後全球前五大風險都與氣候變遷有關。此外大會期間,有全球「央行中的央行」地位的國際清算銀行(BIS)也發表「綠天鵝報告(The green swan)」,闡述氣候變遷將是衝擊全球金融穩定的重要風險來源。

 執行的挑戰

 雖然這些想法已經醞釀好幾年,英國、新加坡與紐西蘭也都公開表示將進行這項計畫,但在執行上還是有些挑戰。氣候變遷對第一類生命財產的衝擊與損失,雖然也有些不確定性,但基本上還不至於太抽象。至於如何用貨幣來量化第二類風險損失,由於牽涉到未來減碳政策設計,低碳科技普及速度,以及國際上有人搭便車(碳洩漏)等因素,不確定性更高。

 因此為了使各種風險的揭露更為標準化,IMF建議可參考「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書(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該倡議是「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有感於全球氣候變遷對金融體系衝擊的風險日益巨大,因此在2017年發布該架構,以協助企業揭露氣候相關財務資訊,以提升公司治理的透明度,並利於客觀比較。最核心的部分是引用「碳定價(Carbon Price)」的概念,企業必須為排碳負擔適當的成本。藉由會計制度,讓氣候風險更能夠量化和透明化。目前全球有超過1千家大企業依此格式提出報告,以做為投資人決策相關資訊。台灣企業簽署支持TCFD的企業有13家企業,包括金融業、電子製造業、或半導體產業等。

 在鼓勵投資理財,提存退休金時,我們常說越早行動,每月提存負擔越輕。在節能減碳因應氣候變遷時,這個邏輯再度出現。越晚行動,將來所需付出的成本將更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