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00709黃崇哲■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

用素養教育厚植金融國力

自前年美中貿易爭端開始後,不論是肺炎疫情的爆發,或北京提出港版《國安法》等,都讓金融戰接續著貿易戰,硝煙瀰漫。面對如此詭譎多端又瞬息萬變的市場局勢,身處戰場前沿的台灣,如何妥善因應變局,除了依賴政府財經部會的政策擘劃與金融產業的專業能力外,更考驗著全民金融國力。期望台灣能夠保盈避損,也希望在戰火歇息,承平再起時,得以搶占新機,開創全新未來。

 金融國力的強弱,具體的呈現,就是由「金融資本」與「互信機制」所建構出來的國家整體金融韌性。擁有如此金融韌性,才能讓國家得以面對金融衝擊時,承受衝擊,並在衝擊後開展快速的動員復原能力。在這兩根支柱下,經由厚實的金融資本準備,可幫助金融機構容忍短期資產波動,維護流量健全,但堅實的金融互信機制,更能讓金融消費者不致因恐慌猜忌而擠兌出短,甚至造成更大金融損失動盪。

 這樣的金融互信機制,很大的關鍵在於消費者的金融素養,在整體金融素養不足時,將造成金融資源的誤置,使民眾資產不保,更遑論累積財富。相對的,當國民的金融素養提升,人民才更得用金融來因應風險與提升生活。尤其面對金融戰時代之低利率、高風險環境,人民金融素養的提升更形重要,當消費者能妥善做金融選擇,自然就能讓好的金融機構、商品與服務能脫穎而出,發揮「良幣驅逐劣幣」的正向效果,金融產業的整體素質自然隨之增強,金融監理也就更能順暢運作,循環強化金融體系的韌性,奠下紮實的金融國力。

 如同新任金管會黃天牧主委所說:「用民眾金融素養來提升金融產業韌性」,提升民眾金融素養對台灣現階段的金融發展已經成為甚為關鍵的重要工作。提升的成果將展現在兩大面向:一是,教育民眾增進金融知識,使其知道如何判斷金融風險,了解什麼是合適的金融商品,讓民眾更有能力選擇在人生不同階段的金融商品、滿足經濟生活的需要、進而實現個人夢想;二是,教育民眾明辨金融機構的永續金融態度,讓金融機構的監督不只是靠自律和他律,更能納入社會消費者的監督能量,當民眾有高度的金融素養時,就有能力判斷出金融機構的好壞,避免劣幣驅逐良幣,讓市場中追求永續經營的金融業者,得以展現優勢、掌握先機及贏得支持,最後促使整體金融機構素質的齊力提升。

 面對國際政治與金融激盪起的巨浪猛濤,發揮強韌的金融國力,安度難關。而金融素養教育的成敗,將真切的展現在國力的強弱上,此刻正是重新聚焦台灣金融教育的最佳時機,用全民金融,打造一個更繁榮、更幸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