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00720

積極尋求台美企業合作投資正是時候

 隨著台商回流、全球供應鏈重整,台灣面臨產業結構重整的迫切性,而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也開啟了台灣升級轉型的契機。中美貿易戰後中美科技脫鉤趨勢的發展,美國全面管控對中國的技術輸出,開啟了台美科技合作的契機。台灣的智慧財產權保障周延,人才流動、挖角不像大陸那麼的頻繁,竊取智財權跳槽的情況更是不多,因而可以取得美國企業的信任。鑑此,如能透過投資美國創投、併購美國企業,並進行人才、技術的雙邊交流、合作,使台灣在AI、5G數位經濟時代,將可再創成長契機。

 攤開歷史,在個人電腦上,1980年代美國IBM公司開放電腦架構,讓台灣個人電腦公司在其相容架構下生產,開創了宏碁、華碩、鴻海等企業在個人電腦的輝煌年代。在半導體領域上,承接了美國RCA公司技術,再透過工研院的內部研發,成立多家的衍生公司,包括聯華電子、台積電、台灣光罩、世界先進公司等。同時,也打造了台積電公司的晶圓代工業務,並使美國及全球各地的無晶圓廠IC設計公司得以蓬勃發展。

 目前,台美的政治關係史無前例的和諧,但缺乏更進一步的經濟合作,台灣只能算美國的一個棋子,就如同美國國家前安全顧問約翰‧波頓(John Bolton)的新書透露,川普認為台灣和中國相比,只是一個「筆尖大的國家」。

 回過頭來我們反問自己,「台灣的價值,對美國的戰略意義何在?」台積電的晶圓代工、聯發科的IC設計,是各國在高科技領域上不可或缺的夥伴角色,電子資訊業的製造能力、一條龍的服務業,是美國科技業的重要供應鏈。而紡織成衣、精密機械、石化等傳統產業上的群聚、靈活彈性,更是美國重建製造能力的一個策略合作對象。

 邁入數位經濟時代,美國的AI、5G技術、商業模式仍是世界的佼佼者。但台灣的製造能力,是美國科技概念落實、商品化實踐的最後一哩路的重要夥伴。若干美國廠商只有AI、5G概念,不易做出實體商品,欲取信消費者、供應商的「體驗經濟」,台灣是重要的推手,台美廠商強強合作可以冒出不少火花。因此,台灣如果能投資美國的創投、大學的創投,併購美國相關的廠商或和美國科技公司合作、交流,而台灣可以協助美國企業把產品、設備做出來,使台灣成為美國數位經濟生態圈的重要盟友,台灣將可以在數位經濟時代保持優勢,不致掉隊。

 其次,美國川普總統推動再工業化,企圖把製造業再帶回美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不過,美國多年來,掌握品牌、行銷,卻放棄了製造,因此,美國廠商欲恢復製造,對零組件的代理商、供應商網絡的掌握相當困難。反之,台灣在大陸、東南亞各有數十萬台商,將是美國可以合作的重要策略夥伴。尤其在中美貿易戰之後,中美貿易、科技的脫鉤,促使不少台商積極撤出大陸。而新冠疫情之後,供應鏈縮短、短鏈逐漸形成,以至於接近目標市場的生產趨勢蔚然成風。台灣廠商在若干跨領域的製造,如汽車電子、醫療電子、智慧製造、關燈工廠、高階工具機、高階石化產品等,都是可以和美國廠商合作的領域。如此一來,台美的合作由政治領域的合作擴及經濟領域的合作,台灣才不會成為美國的棋子、筆尖。

 再者,新冠疫情後,全球更重視乾淨、無污染、節能減碳的環境,去煤減碳使得綠色生產方式也成為潮流,尤其是接近歐洲、美國市場的綠色、環保、節能產品,也會比較有機會。全球在地化綠色商品、設備的生產,也是台美企業合作有一定的空間。

 此外,台灣這次在防疫上超前部署,成功防疫所建立的品牌,如能充分發揮台灣的品牌價值,帶動防疫產品、醫療器材、綠色產品,以及電子資訊產品、自行車等,行銷美國,將可以創造更大的周邊效益。

 中美貿易戰的爆發與新冠肺炎的肆虐,導致美國和中國大陸脫鉤的大趨勢,不只在貿易上,更擴及科技及製造生產上。近年來,為了降低對中國依賴,台灣在東協國家積極布局,但進展緩慢,除了政治上的無奈之外,缺乏落地的行銷、供應商管道也是背後的障礙所在。

 因此,如能透過更積極的協調、布局,建立台灣/東協/美國之間更廣泛、深入的網絡及經貿運籌基地。一方面尋找合適的產品、領域設備,建立嶄新的非紅色供應鏈;另一方面營造嶄新的生態系來尋求新的合作夥伴、新的技術、商業模式的來源,並因應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之後的供應鏈重整。

 上述戰略如能積極的落實,台灣將有機會透過台美經濟合作的典範轉移,降低台灣成為中美較勁下棋子的疑慮,並為台灣創造另一波經濟成長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