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00804

醫療體系經營虧損的警訊

 台灣防堵新冠疫情成效卓著,卻也讓各界看到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台灣的醫療體系長期滿載,大型醫院在健保制度下,雖然提供優質、低廉、又有效率的醫療服務,但是長期「成本壓制」(Cost down)的思維,醫療體系淪為企業經營理論常見的「現金牛」(Cash cow),投資不足,設備老舊,無法因應重大的衝擊。面對新冠疫情的衝擊,台灣的防線做在機場、海關、公眾場所等公衛領域的超前線,衛福部官員與醫院經營階層心知肚明,如果大量病患湧入醫療體系,現今早已滿載、醫護人員過勞的醫療體系,恐怕難以負荷。

近日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依法公布大型醫療院所2018年的財務報表,這是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的財務紀錄,雖然,財務只是觀察醫療體系效率的一個面向,但是我們審視各大公私立醫院的財務報表,看到非常明確的通病:醫療本業毫無利潤、大量醫學中心陷入虧損,各大醫院高度仰賴本業以外的出租收入,醫院變成商場收租房東,成為台灣獨有的奇特現象。

我們以醫護前總統李登輝的榮民醫院作為觀察點,台北榮民總醫院2018年營業額高達240億元,盈餘19.65億元,但是其中有高達16.93億元的盈餘都來自「營業外剩餘」,來源則是租金、權利金、捐贈等,作為與台大醫院並肩的龍頭醫院,台北榮總業務的營收240億元,幾千名專業頂尖的醫護人員辛勞一年,卻只有2億多元的結餘,如果榮民總醫院是一家上市公司,恐怕會是股價只剩10元左右的乏人問津股。

以效率出名的林口長庚醫院,醫療業務營業額高達291億元,但是全年醫療本業竟然出現3.91億元的虧損,林口長庚因為是台塑集團的控股股東,因此帳上每年都有高額的股息收入,去年股息高達82.2億元,扣除股息之外的營業外收支只賺了1千萬元。林口長庚出現近4億元左右的醫療虧損,如果經營之神王永慶還在世,恐怕會怒不可支,一面要求內部檢討,一面高聲指責醫療服務唯一的付款者健保署。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是台灣醫療的龍頭,醫療本業收入350億元,本業結餘14億元,業外收入16億元,業外賺11億元,帳面上看,全年370億元的營業額最後結餘24.9億元,還算是過關,但是實際上如果拿掉美食街、停車場等出租收入,台灣規模最大、被公認為專業醫術最強悍,而且是由最聰明的頂尖管理人員經營的台大醫院,這樣的成績要說是差強人意,還有點勉強。

其他大型醫院的成績也跟這幾家龍頭非常類似,亞東醫院去年營收106億元,醫務虧損2,668萬元,靠1億多元的業外收益,全年結餘9,226萬元;國泰醫院去年營收58.96億元,醫務虧損503萬元,靠2億元左右的業外挹注;馬偕醫院收入159億元,本業虧損8,931萬元,也是得靠業外,全年結餘5千萬元。

中華民國全民健保制度,是剛剛過世的李登輝總統在他任內,以強烈的政治意志貫徹所建立的,全民健保從1995年3月開辦至今已經25年,一整個世代的國民享受低廉、高效率、且基本上令人安心的醫療服務,是李登輝留給台灣的重大遺產。

但是,開辦25年後的今天,健保造成醫療體系大虧損的負面效果已經出現,如果台灣的龍頭醫院體系,在醫護人員薪水被有效壓抑、人事成本長年凍結,醫院對於呼吸器、手術室等重大設備資本支出能拖就拖的情況下,醫療院所仍然大範圍虧損,變成要仰賴經營商場、餐廳、停車場、甚至太平間等租金收入來撐場面,醫院體系的經營警訊,已經不能忽視了。

要扭轉醫療體系全面虧損的趨勢,設法提升醫院的收入已經成為當務之急,衛福部正在規劃的健保保費制度改革,當然是必要且應該加速的政策,不過,健保保費提升,解決的是健保基金的財務,並沒有改變健保控制醫院預算的本質,要解決連長庚、馬偕、亞東醫院都全面虧損,台大、榮總勉強損益兩平的困境,恐怕要檢討健保署作為唯一給付者的角色,是否能夠逐漸擴大醫院自主經營空間的結構性問題。

 醫院如同所有機構與企業,必須要取得一定的利潤,來進行中長期投資,提升經營體質、研發尖端醫療、培育未來人才、獎賞績效優良的員工,這些都是在醫院經營層次的結構,必須仰賴每年的經營獲利來支應,也是健保署應該留給醫院的空間。

醫院作為全體國民健康的守護者,當然不應該存在暴利,也必須能夠讓底層財務困難的民眾能夠獲得基本的醫療照顧,但是,如果醫院連續多年都無法獲利,而且不是個別醫療院所的單一現象,那麼,下一個25年健保體系所能夠提供的醫療品質,肯定是要江河日下,而全體國人都將是醫院虧損的受害者,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強烈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