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00813

主計總處應拋開政治考量,調降經濟預測

 主計總處近日正著手修正經濟預測,將於週五召開國民所得評審會議後對外公布,從第二季經濟表現遠不如預期,加以全球疫情、經濟情勢依舊混沌不明看來,今年經濟成長率已無上修空間。

 經濟預測於二戰後漸獲重視,第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969年頒給丁伯根(Jan Tinbergen)、佛瑞希(Ragnar Frisch)兩位經濟預測的開創者,隨後又頒給計量經濟學者克萊恩(Lawrence R.Klein)等人,在他們所建構的模型下,使得經濟預測日趨普遍,如今已成為各國訂定政策的重要參考。

 週五的評審會議除了修正今年預測,也將預測明年的GDP,有了明年的景況,政府才能據以匡列明年歲入、歲出,訂定相關政策。沒有這份預測,政府將如同航行於大海而沒有指南針的船隻,然而,要讓預測有指南針的效果,那就非得秉持專業不可,否則把政府施政帶往錯誤的方向,罪過可就大了。

 那麼,今、明兩年的景況如何?依日前公布第二季經濟成長概估研判,今年經濟成長勢必下修,主計總處五月預測第二季是正成長0.50%,日前概估統計落至-0.73%,這說明六月初的防疫解封雖有助於住宿、餐飲及休閒娛樂等服務業,但帶動效果並不如預期。將這一概估數取代五月預測數,則今年經濟成長將下修至1.3%,惟五月預測迄今,全球疫情非僅未見緩和,累計確診也已升破2,000萬例,外在情勢更加不樂觀,依此研判今年台灣經濟成長能否保一,仍在未定之天,其原因如下:

 第一、全球經濟展望,比五月預測時更悲觀:隨著疫情蔓延,不論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IMF)都持續調降經濟預測,六月初世銀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調降至-5.2%,隨後IMF也把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由四月的-3.0%下修至-4.9%,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更指出若爆發第二波疫情,全球經濟成長將落至-7.6%,外在環境遠比五月預測時更悲觀,以台灣外貿依賴度之高,下半年自難樂觀,下修今年經濟成長已成定局。

 第二、製造業九成廠商、七成受僱者籠罩在景氣寒冬:或許有人會認為,台灣今年以來製造業表現不錯,上半年製造業生產指數年增率高達7.2%,足以帶動產業成長,挹注經濟成長動能。然而,我們若仔細觀察製造業27個中行業的表現便會發現,這全是來自電子零組件、電腦電子產品的貢獻,排除這兩個行業,綜合其餘25個行業的生產指數年增率落至-4.0%,這意味著多數行業仍在景氣寒冬裡。

 例如汽車業、機械設備業、紡織業、成衣服飾業、橡膠製品業、石油及煤製品業、產業用機械維修業等傳統產業,上半年生產指數皆較去年同期衰退逾一成。綜合這25個傳統產業總計有15萬家廠商,占製造業總家數的94%,他們所僱用的員工總數213萬人,占製造業總僱用73%。這告訴我們,製造業裡有逾九成的廠商在寒冬裡、逾七成的受僱者籠罩在衰退的陰影裡。

 科技業拉高了算術的成長率,雖顯示台灣的生產實力,但它卻無法澤及其餘九成的業者及逾七成的受僱者,這些落在景氣寒冬裡的企業在人力僱用、薪資給付方面必然會更加保守,以人力僱用而言,上半年傳統產業裡包括汽車、機械、紡織、成衣等15個行業全數負成長,以經常性薪資而言,也有10個行業是處於零成長或負成長,服務業的情況亦然,情勢之嚴峻,於此可知。

 第三、傳統產業的產業關聯效果大,加深緊縮效果:傳統產業由於供應鏈遍布全台,其產業關聯效果遠大於科技產業,從產業的「國內關聯程度表」可發現,相較於電子零組件、電腦電子產品的向後關聯係數只有1.49、1.27,食品、紡織、基本金屬、金屬製品的向後關聯係數皆超過2.0,而塑膠製品、機械設備、汽車的向後關聯係數也接近2.0,這意思是這些產業一旦生產活動展開,在產業關聯效果下可以誘發國內產業兩倍的需求,反之,當他們衰退時所產生的緊縮效果也是大的。如今產業關聯效果較大的傳統產業正面臨衰退,其所產生的緊縮效果,不容低估。

 我們今年上半年的經濟在亞鄰國家裡,不論是出口、經濟成長皆名列前茅,這是受惠於台灣防疫優於其他國家,加以台灣電子資訊產業競爭力日益提升。然而,從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國內產業兩極化日益明顯,我們的平均生產、出口表現雖優於其他國家,但製造業裡逾九成的廠商、逾七成的受僱者仍在衰退陰影中,這些陰影隨著產業關聯的傳遞,無異讓台灣經濟雪上加霜。

 主計總處發布的統計或預測,向來深受國人信任,同時也是產業及投資者參考的重要資訊,國民所得評審會召開在即,至盼主計總處能拋開一切的政治考量,對今、明兩年經濟做出專業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