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00904

疫情下新加坡不舉債治國的背後

 在工商時報與中華徵信所合作的「2020年東協台商1000大企業」調查中,東協13國「台商1000大」營收總額4.27兆元、新加坡一地的營收即達2.2兆元,占比51.65%;稅後總淨利1,021.65億元、新加坡一地為495.41億元,占比48.49%;不論營收、獲利新加坡均排名第一。

高居東南亞台商1000大營收前三名的企業,分別為鴻海、華碩、台達電等位於新加坡的子公司。營收排名前50大、有20家企業是位於新加坡;其中16家為電子科技業,2家為石化、人造樹脂業,2家為航運業。尤其是我國半導體、電子科技業領導廠家在新加坡都有印記。

不只我國企業,屬意新加坡經貿環境,歐美跨國企業亦復相同。2017年新加坡累積外人投資第一大國為美國、投資金額3,542.49億新元(近2,600億美元);荷蘭投資金額1,232.73億新元(約900億美元);日本986.76億新元(約720億美元);分居四、五名。台灣對星投資155.5億新元(約113.5億美元);居23名。美國對新加坡投資額,為台灣近30倍。

 人口僅563萬,人均所得58,995美元的新加坡(亞洲之最),為何能成為東協台商1000大企業營收及獲利最高的國家?又何來魅力吸引我國半導體、電子、石化大廠前往?

答案是以效率廉能著稱的新加坡政府、所營造具國際競爭力的經商環境,為吸引高值能產業進駐的關鍵。同時反映企業國際布局時,生產製造成本並非唯一考量;更取決於整體經營綜理的經商環境。

引進跨國企業、建立據競爭力的多元產業,是新加坡立國以來的發展策略。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金融海嘯產生的經濟衝擊,引發新加坡致力於引進具有高值能、精深的跨國企業,以分散金融中心、運輸物流產業集中的風險。2014年新加坡更超前布局、提出智慧國「Smart Nation 2025」,將製造業從資源密集產業轉向資通訊、大數據、科技為基礎的高利潤、加值導向產業,以電子、半導體產業為主要驅動引擎,目標十年成為智能國家。

 新加坡2018年3.2%的經濟成長率由製造業貢獻1.3個百分點、GDP占比四成;金融保險業貢獻0.8個百分點、GDP占比25%;商業服務業及批發零售業分別貢獻0.4及0.3個百分點、GDP合計占比23%。新加坡已變身多元產業的亞洲先進國家。

為了吸引加值型、技術含量頂尖的全球該項產業領導廠家前來,新加坡政府負責對外招商的經濟發展局(EDB)獨立行使職權,可依據個別企業屬性需求,量身訂製包括租稅優惠、工作准證、培訓獎勵等的投資招商條件。目前新加坡有14間半導體晶圓代工廠、20間半導體組裝與測試、40間積體電路設計中心。新加坡半導體全球市占率11%、占新加坡GDP逾7%,新加坡半導體設備產業全球占比20%。不只半導體、電子產業,煉油石化產業轉型的新能源產業、航太維修、生醫製藥、金融科技、物流運輸、休憩旅遊會展航空等,新加坡均列為國家發展戰略產業。

生醫產業是製造業是第二大生力軍、占製造業產值約19.3%。根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資料顯示,2017年新加坡生物醫藥製造總產值為約221.5億美元,成長率9.2%,僱用22,000名員工,近年來集中發展疫苗、製藥。世界生醫製藥公司在新加坡有逾25個生產基地。肺炎疫情爆發初期,新加坡的檢疫能力即受到國際的肯定。另外,不產石油的新加坡,能源產業GDP占比2.3%、為製造業的10.8%。Shell、Exxon、杜邦、巴斯夫等全球前十大石化巨擘,都在新加坡設廠及研發中心。

三年前新加坡政府提出「未來經濟、產業轉型藍圖」,目標金融、運輸、建築等共23項、占新加坡GDP 80%的產業,經由數位化、轉型為智能、精深、潛能產業;配合Smart Nation智慧國的推動,全面打造新加坡成為數位城市、智慧國。

新加坡最新五年一期的國家科技計畫,即陸續投入100億星元資金,聚焦先進製造、生醫、服務與數位經濟、城市解決方案與永續發展,以科技創新、鼓勵新創,為經濟成長的新動力。肺炎疫情以來超過五次的刺激經濟方案中皆強調ITC、產業智能化的推動,以及人力素質的養成。

8月中旬、全球疫情再起,國際信用評機構Fitch惠譽根據新加坡健全厚實的國家財政及經濟復甦的展望,給予新加坡長期發展Outlook AAA的評級。所持理由為新加坡疫情期間五次、1,000億星元的紓困激勵經濟的財源,主要來自國家儲備、是全球唯一不用舉債的國家,適足反映國家治理的效能與國家經濟恢復的動力。其政府為未來願景,全力建構產業展政策,厚植國力,是一個值得我們了解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