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200930

讓我工商界保留「兩岸通氣」管道

 在中美戰略衝突劇烈、兩岸關係緊繃形勢下,美國國務院次卿柯拉克稍早前率團訪台,意圖加強台美聯結、共同抵制中國大陸。其訪台期間的節目安排,包括會晤我方工商界人士,以尋求促進台美經貿之道;未料有王文淵、林伯豐兩位工商要人婉拒出面,一時引發眾議。其實這件事正好顯示,台灣工商界仍有一群「不願涉入中美衝突」的人士,且他們也會因此而比較能和陸方「說得上話」。為降低兩岸走向全面決裂風險,我方應寬容工商界如此地保留「兩岸通氣」管道;必要時會有用處的。

 柯拉克本次訪台前夕,台美官方口徑一致地宣示,柯拉克訪台期間,將主持台美高階經濟對話,以正式啟動雙方經合之路。為此,美國在台協會(AIT)向我方幾個工商團體的領導人發函,邀請他們與柯拉克等美方官員見面晤談。不過,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王文淵表示「沒有興趣」,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則說「難以配合」;兩人皆未出面。

 至於原先規劃的台美高階經濟對話,結果演成台美官方的初步意見交換,未能聚焦,亦無提出台美經合時間表,主因是受複雜的國際形勢制約,並非王文淵、林伯豐未出面所致。

 嚴格說來,王、林兩位理事長這次的表現,不宜簡單解讀為「反美」或「向陸方輸誠」。儘管兩人各自經營事業均在大陸有投資,但皆不忘情於美國市場。如王文淵亦是投資美國的重要台商,眾所周知。而林伯豐更是剛在柯拉克訪台的幾天前,代表工商協進會和台北市美國商會聯合簽署「呼籲台美洽簽雙邊貿易協定(BTA)共同聲明」;這哪有任何「反美」意涵?

 如今竟發生上述的「婉拒出面」情況,其原因很容易推知,不外乎柯拉克此次來訪「拉台制中」的政治用意非常凸顯,使得相關經合規劃較為失色、實質作用不明。我工商界未予以熱烈呼應,人們很容易理解。

 更何況,柯拉克訪台前後,東亞包括台海地區軍情特別緊張。美國加強了「印太」兵力部署,中方則還以「軍機多梯次及多架數飛越台海中線」,因而導致台灣周邊戰雲密布,即連兩岸雙方亦是戰火一觸即發,乃為台海1996年飛彈危機以來軍情最緊繃時刻。

 在當前形勢下,我工商界對於「美中台」三角關係內的任何糾葛,無論政治或經濟,自會「避之唯恐不及」;只想私下做好經營上的避險舉措,而不願在台美官方擺出的「具針對性」場子上強出頭,以免自身淪為美中惡鬥或兩岸敵對的棋子。就此,相信除了王文淵、林伯豐兩位理事長之外,我方其他抱持同樣想法的工商界人士,應是不可勝數。

 而我工商界採取如此迴避態度,應是另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想要保有大陸市場商機,不願為配合台美結盟而付出「丟失大陸生意」的機會成本。這是「在商言商」的現實考量,並非陸方對台施加政、軍壓力所致。

 統計數字明白顯示,個別海外市場對台灣的重要性,大陸市場至目前仍遠遠超過美國市場。如我財政部海關統計指出,今年前8個月,台灣向大陸(含香港)出口總金額為938.83億美元,年增率高達12%;同期台灣向美國出口金額是319.71億美元,年增率僅6.2%。其中,對陸出口大增雖含有陸方緊急擴大採購台製芯片因素,但即便扣除此一因素,台對陸出口規模肯定仍傲視對美出口數值,且前者的年增率也不會遜色。

 大陸市場的影響力,使台灣工商界自然保有一個不約而同地「亟力避開美中惡鬥」的群體,而且,只要兩岸經貿發展動能持續不退,這群體隨時可以轉化成台灣社會上主要的「友陸」成分。

 這也是兩岸關係領域裡的正面要素,值得我方政府及社會各界加以包容。直白地說,未來萬一兩岸關係惡化到瀕臨攤牌、決裂程度時,就要靠我工商界的友陸群體來和陸方「通氣」,以爭取緩和形勢。至於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續命」,當然更有賴上述群體對陸表態,自不在話下。

 附帶提到,國民黨近來未積極促進我工商界友陸,相當可惜。即關於稍早前登場的福建「海峽論壇」,國民黨因陸方央視一句不中聽的話而變臉、全面缺席,連具有大陸台商身分的該黨前任代理主席都止步,平白失去一次表現該黨穩定兩岸能耐的機會,也和大陸上的台商團體疏離了。這件事的後續效應,值得該黨密切探索。